彭靜 林婧

近年來,株洲云龍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突出教育優先發展地位,對鄉村學校進行改造提質。為進一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該區按照“品牌帶動、多元組合、共同提高”的原則,整合資源,構建起“1+N模式促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學校發展聯合共同體。
3年來,共同體學校攜手合作、發展共贏,推動了云龍示范區學校一體化發展進程,學校各項管理工作得到長足發展。
課堂新模式碰撞思維火花
“1+N”模式學校發展聯合共同體是以1個核心優質學校品牌為龍頭、多所普通學校為主體的協作共進、資源共享的動態機制。
通過前期的籌備,長郡云龍實驗學校于2019年12月27日正式接管云田中學,兩校共享資源,融合發展;并與云龍香江學校為主的其他學校成立學校發展聯合共同體。
云龍示范區部分兼職教研員是長郡云龍實驗學校的優秀骨干教師,他們比較關注鄉村教育的發展提升。鑒于不少鄉村教師對“沐德課堂”模式認知較淺,兼職教研員設計專題講座進行解析分享,還設計了體驗式培訓。此外,他們還在調研的基礎上,設計多樣化的主題教研活動為鄉村教師補短板。
云田中學教師胡蓉很喜歡教研中思維火花碰撞的感覺。作為語文教師,她以前覺得教完一篇課文就萬事大吉,視野相對單一。參加完龍頭校的教研活動后,她接觸到整本書的概念,會嘗試在備課時根據單元進行整合,找到單元內每篇文章的共同點并進行升華。“語文教學也要有深度有高度。”她感慨道。
此外,長郡云龍實驗學校每學期都會邀請教育專家來校培訓,每一次的校本培訓,都會邀請共同體兄弟學校的教師一起參加,共享教育饕餮盛宴。
集體教研打造活力課堂
這個學期,每周二下午2點到3點半,是共同體學校英語教研組線上集體教研時間。10月12日的教研主題是解題比賽,云田中學的9名教師,將與區里其他教師共答一張中考英語試卷。
云田中學教研組長卜紅霞告訴記者,“以微信群、QQ群為陣地,線上集體教研已經成為常態,線下也會保證每月至少一次的集體教研。共同成長是目標。”
該校教師劉香敏作為二胎媽媽,特別珍惜每一次集體教研的機會,與共同體學校教師一起修訂導學案,參加區里舉辦的集體備課議課活動,在教學上成長非常快。2020年,她的英語課例解讀展示課榮獲云龍示范區一等獎,并作為執教人在省集體備課大賽中斬獲省級三等獎。深耕課堂有成效,她獲評了區級骨干教師。她感慨道:“堅持以生為本,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精彩。”
對此,云龍香江學校今年秋季新進教師康佳感同身受。
原本,她對于課堂教學目標理解不夠透徹,教學模式也有點生搬硬套。參加幾次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教培活動后,她逐漸掌握了教學目標,將從優秀教師處習得的課堂口令、教學引導劇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越來越投入。
在集體教研打磨下,共同體學校內,這樣的活力課堂層出不窮。
特色發展賦能共同體發展
今年秋季,云田中學初一年級240多名新生顯得有點特別。他們每天身著迷彩服,早上6點50分出早操、排隊吃早餐、唱國歌、每天下午集訓半小時……引得學生、家長頻頻回頭觀望。
該校書記陳桂生介紹道,學校地處鄉村,近1800名學生在此求學。今年秋季,學校創新試行準軍事化管理,與株洲市青少年軍校合作,為初一5個班配備了7名教官,在課堂之外,全天候培育學生講紀律、講規矩等良好行為習慣,充分體現該校作為株洲市國防教育基地的特色。這也是該校在長郡云龍實驗學校的托管下,走出的一條學生管理新路子。
共同體模式下,各學校都有了自己的特色發展。
長郡云龍實驗學校,圍繞“沐德”文化,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以 “德”引領學校管理,以“德”推動師生成長,以“德”貫穿教育教學,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學校文化范例。
三搭橋小學的機器人社團活動越來越受歡迎。學校以講授、輔導、組裝、編程為主,用特色課程引領學生開展科技探究活動。
美泉小學借助花木文化,引導學生在栽培中了解花木的品種和習性,提升勞動技能,在給花木造型和用畫筆觀察中提升美育能力。
西塘小學在成功申報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校園陽光體育活動高質量開展。
“結合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我區將進一步深化學校發展聯合共同體改革,加強政策扶持、完善制度、規范管理。促使我區教育教學工作高位優質發展。”云龍示范區教育局副局長劉劍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