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

在杭州拱墅區米市巷街道錦繡新村,總能看到一群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這支名叫“錦繡大姐”的志愿服務隊由退休的居民組成。他們參與社區里的各種事務,比如照護失能老人、治安巡邏、扶貧幫困、調解糾紛等。說起社區的“錦繡大姐”志愿者服務隊,居民們都說好:“可靠、熱情、信得過。”
退休“姐妹花”成立志愿服務隊
“叫大姐,又親切,還顯得年輕,我們高興。”說起被居民認可的這個名字,志愿服務隊的成團發起人錢靜芳和萬菊光笑得合不攏嘴。
這是一對“退休姐妹花”,73歲的錢靜芳,家住錦繡新村,66歲的萬菊光,住在五一新村。因為熱心開朗的性格,兩人常與小區居民打成一片,也對小區居民和小區環境非常熟悉,是居民口中親切的“錢大姐”“萬大姐”。
2005年,退休后的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為社區建設發揮余熱。“早期的志愿者大多是自發的,每個人只想把自己的服務工作做好就行了。”說起隊伍建設之前的經歷,錢大姐回憶道。“那時候,社區提出要把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做得更好,想物色領頭人,我們就主動報名了。”
報名后的錢大姐和萬大姐,成了錦繡社區小組長隊伍的“姐妹花”,這便是如今“錦繡大姐”志愿服務隊的雛形。在她們的帶動下,志愿服務的人數和內容都不斷增加。去年4月,社區組建志愿服務隊的事情正式提上議事日程,開始招募志愿者。僅1個月,就有20余名大姐主動報名。
“都是社區里、生活中很瑣碎的小事兒,你說哪件事轟動得了不得,把誰感動得眼淚汪汪,那還真沒有,很開心社區給了我們一個專屬的名字,一聲‘錦繡大姐,值了!”錢靜芳說道。
志愿隊守護家園 把居民放心頭
錦繡社區是老小區,環境衛生存在不少短板。近年來,隨著垃圾分類、小區舊改等工程的逐步推進,社區環境衛生逐漸有了起色。環境變美了,居民的生活習慣卻沒那么快改變,時不時會出現亂扔垃圾的情況。
“現在的小區環境越來越好了,咱們要讓美麗錦繡延續下去。”于是,一支垃圾分類志愿者小隊在“錦繡大姐”中應運而生。宣傳垃圾分類小常識、引導居民垃圾分類、撿拾綠地里的白色垃圾、擦拭宣傳牌及垃圾桶……在社區的每個角落,到處都是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
宣傳、動員、鼓勵,在垃圾分類志愿小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運河巡河小隊。每天上午,她們環繞錦繡社區徒步巡河檢查,既鍛煉了身體,又加深了和小區姐妹們的聯系,大伙在歡聲笑語中改善了家園環境,大家都說:“成為‘錦繡大姐,開心!”
在日常的服務中,“錦繡大姐”們除了積極引導居民拆除飛拉電線、化解居民矛盾、聽取居民建議外,還悉心照料起了獨居孤寡老人。
93歲的高齡獨居孤寡老人錢培英住在五一新村6幢,記性不是很好,習慣了一個人生活。侄子幾次想要接老人過去住,或者請保姆照顧,或者住養老院,老人都不愿意,執意住在錦繡社區。“錢奶奶,您今天想買點什么菜?”“幫我拿兩顆菜心,謝謝你們。”每天早上,都有“錦繡大姐”志愿者前來詢問老人今天想買點什么菜,如果有別的需要也會及時幫助或傳遞給社區。
“住在這里,社區和鄰居經常幫助我,感覺很貼心。”錢奶奶說,一直以來,社區對她的生活照料有加,陪她聊天、幫她帶菜、給她理發,如今有了“錦繡大姐”,她的生活更加方便了。
新社工聯絡員 為社區工作者助力
去年,錦繡社區來了一批新社工。初次接觸社區工作,事務不夠熟悉,加上年輕人臉皮薄、經驗少,沒少受“打擊”。95后吳泓漪和陳言就是其中的兩個,幸好有“錦繡大姐”陳樹敏。“我是社區的老居民,有調解工作經驗,碰到不理解的群眾,你們還年輕,有些時候擔心做不好,就聯系我,我來幫你們溝通溝通。”陳樹敏說。
有了“錦繡大姐”做幫手,兩位年輕社工很快就摸到了竅門。“大姐們都有個特點,就是與居民溝通非常耐心,而且總能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陳言說,這樣的方式拉近了他和居民的距離,在“錦繡大姐”的幫助下,陳言信心足了,辦法多了。“其實居民大多都明事理,只要把事情耐心解釋清楚,大家都是支持社區工作的。”
負責社區老齡工作的吳泓漪也是感同身受,每當志愿隊有新的小組長加入,“錦繡大姐”總會特意電話聯系,讓大家見個面,方便更好地開展工作。“她們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經驗上比我強很多,有些事情換種方式,就會收獲不一樣的結果,非常感謝‘錦繡大姐對我們社區工作的支持。”
最近,“錦繡大姐”志愿服務隊還專門設計了自己的隊服和標志,服務隊的成員也不再僅僅是“大姐”,不少“大伯”“小哥”等也相繼加入。目前,整個志愿隊伍已有60余人。
編后語
從美化環境到照料老人再到助力社區工作,“錦繡大姐”志愿服務隊總是活躍在社區的第一線,用春風般的舉動溫暖著居民的心。“錦繡大姐”們做的事簡簡單單,卻凝聚了鄰里互助的心意;“錦繡大姐”們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更是積極投身社區建設的美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