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勝利。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經驗。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而開啟第二個百年征途的關鍵時間節點,系統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成就并總結經驗,將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積蓄力量。
關鍵詞:小康社會;現代化;人民性;黨的領導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10-0019-03
擺脫貧困、消滅剝削,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奮斗目標。全面小康社會,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全面”,這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的統一體。全面小康社會追求的不再僅僅是物質利益的豐盈,更是民主健全、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美麗的社會。“小康”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即“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表達了百姓對安居樂業生活的美好暢想。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開始對小康社會謀篇布局。“小康”目標是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正式提出來的,自此,40多年的小康社會建設成為貫穿中國改革開放全過程的主旋律[1]。中國共產黨把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體現在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上,并且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經驗
(一)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們黨得以凝心聚力、團結帶領全體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的關鍵,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政黨基礎和根本保證。作為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如何更好地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考驗著黨和人民的勇氣和智慧。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相繼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在中華大地上高高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方位,也給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完成脫貧攻堅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主心骨越是堅強有力,就越能凝聚風雨無阻的力量。新中國成立72年來,我國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社會穩定“兩大奇跡”,我國經濟、政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歷史性進步,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了“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3],通過制度保障、路徑創新、人才部署上形成合力,為實現既定目標奠定扎實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智力支持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中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行動指南,為全面小康的建設發揮著巨大的指引作用。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民生凋敝,百廢待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大膽探索,不斷嘗試,通過農業合作化、“一化三改造”等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物質及制度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和觀察國內國際環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并將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黨始終把實現小康社會作為一項重要的目標任務。不論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它們來自實踐,反哺實踐,來自人民,服務于人民,都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理論底色,致力于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充分彰顯了黨的理論自覺。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理論,偉大理論回應偉大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憑借著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斗,推動我國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化,這是全面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在新時代的重要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指引,這一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凝聚著全黨的智慧,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都做出了戰略部署,為我們擘畫了新時代的發展藍圖,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指導思想。進入新時代,我們要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四個自信”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充分認識到“四個自信”之間的緊密聯系及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為開拓新的征程匯聚精神動力。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歸旨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5]馬克思恩格斯通過考察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揭露資本邏輯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建立在以資本邏輯為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壟斷和生產剩余價值為終極目標,日益造成勞動的“異化”,并“使人非人化”。基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主要矛盾的分析,馬克思恩格斯鮮明地提出了人的解放,并提出無產階級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一致的。在領導和參加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逐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為國際工人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撐。在參與和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越來越得到實踐的檢驗,無數革命政黨正確運用唯物史觀,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自覺地和人民結成廣泛聯盟,為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提供了群眾基礎。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僅在于它的理論邏輯,還在于其深刻的歷史邏輯及實踐邏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執政理念。從北國到南疆,從會議發言到實地調研,從中央到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永遠牽掛著人民群眾,堅持深入一線考察調研,深入百姓中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謀篇布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提出“精準扶貧”思想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多次前往貧困縣考察調研,親自過問貧困群眾的衣食住行,并不斷完善包括“兩不愁三保障”“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在內的扶貧模式及方式,這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繼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作風保證,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價值力量
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四海皆兄弟”的文化價值底蘊。全面小康作為內涵豐富的社會目標,其“全面”的內涵也極其深遠。首先,全面小康惠及的群眾面廣,如果說西方所謂的共同富裕是精英統治下的少數人富裕,那么中國所追求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其次,全面小康是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小康,和以往的“唯GDP論英雄”式的單一性小康不同,全面小康社會是“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小康,百姓不僅要“富了口袋”,更要“富了腦袋”,在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感、社會認同感、文化滿足感和生態舒適感的過程中提升工作質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理念,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民意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6]。這種追求,既可以概括為儒家理想中對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樂的社會局面的構想,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平等”等觀點相契合。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體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而不懈奮斗,舍小家顧大家,以實際行動彰顯大愛無疆。這種共同體思想既可以理解為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世界歷史民族”在中國的現實縮影,也可以看作是全面小康中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生動反映。
“殷憂啟圣,多難興邦。”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給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威脅,也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造成了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頂住巨大壓力,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多次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爭取了寶貴的經驗,也為復工復產和國民經濟秩序正常運轉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志愿者、醫護人員、社區干部、基層民警等等,全國上下一盤棋,以民族和國家利益至上為己任,齊心協力渡過難關,充分彰顯了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追求。這種人人為國家和他人著想的思想,為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了重要的價值基礎,凝聚起磅礴的社會力量。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的歷史使命。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一直遭受著貧困的困擾,溫飽得不到滿足,全面發展更無從談起。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標志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這是黨向歷史和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黨的歷史上需要銘記的歷史時刻。20世紀90年代,世界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社會主義國家一度陷入困境,各種唱衰社會主義的論調此起彼伏。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面對前途未卜的發展前景,中國共產黨堅定信念,不斷涉險灘、越難關,在克服風險挑戰中煥發昂揚生機。中國積極總結歷史經驗,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在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同向發力,致力于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社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道路上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今天,千百年來困擾著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地畫上句號,我們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這不僅是中國的勝利,更是社會主義的勝利,它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擺脫貧困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
(二)傳遞價值和信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國的脫貧攻堅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社會主義可以消滅貧困,社會主義不是要一直生活在赤貧之中。通過加強合作和自身努力,每個國家都可以過上幸福生活。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和新的文明觀,從本質上超越了“西方中心論”的狹隘性,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價值范式。全球貧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變暖等問題都一再證明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基于此,各國應摒棄“本國中心論”的狹隘視野,探索出符合本國國情的脫貧道路。中國正確認識并抓住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機遇,在風云變幻的時代潮流中逆流而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一鼓作氣,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榜樣。
中國的減貧成就向國際社會傳遞出合作共贏的價值信號,增強了其他國家通過自身努力和國際合作實現減貧目標的信心。多年來,我國在完成本國扶貧事業的同時,也以實際行動書寫大愛無疆,傳遞“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的價值指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積極通過召開國際會議、學術交流、實地考察等方式分享我國的發展經驗,開展國際合作。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在獨立自主做好本國事情的同時,更要“攜手努力讓各國互聯互通更加有效,經濟增長更加強勁,國際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7]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也有助于提高我國在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底氣和話語權。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對我國國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我國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也為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經驗參考。在堅持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廣闊平臺。我們不僅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更要統籌兼顧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不斷完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體制機制,謀人民所謀,想人民所想,切實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我國各項事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強了我們的斗爭意識和斗爭本領。危中有機,機中有危。挑戰與機遇往往相伴相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不能沉醉于一時的得失成敗,要以更大的視野和格局開啟新的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小步,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還有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在波譎云詭的國際環境中,各種風險挑戰、矛盾困難層出不窮,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增強斗爭意識和風險意識,筑牢底線思維。我們要大力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尤其是弘揚抗疫精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增強理論自信和行動自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8]。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對黨和國家過去幾十年工作的高度肯定和成果檢驗,更是激勵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繼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生動實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勝利的終點,而是接續奮斗的起點。站在新的歷史潮頭,直指蒼穹,我們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契機,系統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巨大成就、歷史意義以及經驗啟示。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歷次會議精神為指引,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管是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必須堅持以人民的利益和全面發展作為評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標準。”[9]
參考文獻:
[1]韓保江,鄒一南.中國小康社會建設40年:歷程、經驗與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G].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7]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記者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4-28.
[8]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會議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0-10-30.
[9]蒲實,黃文浩.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小康社會:歷程、成就與經驗[J].行政管理改革,2020(9).
(責任編輯:李 慧)
收稿日期:2021-09-01
作者簡介:吳春金,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