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美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9)
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不斷加快,農藥的使用量也出現了增加的發展勢頭。與此同時,滋生了關于農藥殘留的一些問題,加之部分農藥的不合理的使用,導致農藥殘留問題而引發的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因為農藥污染而出現中毒的人數約20萬人,這些數量占據了食物中毒中數量的三分之一[1]。與此同時,因為農藥因素而誘發的癌癥,占癌癥總人數的百分之六十。有百分之九十的農藥是通過食物鏈而進入人體,極小部分是通過大氣和水。
進入國家統計局網站,通過梳理我國農藥年產量,可以得知:我國農藥年產量主要經歷了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00至2014年,屬于農藥快速增長的時期。2000年我國的農藥年產量是73.16萬噸,而到了2014年,則增長到了374.4萬噸,增長率達到12.46%;第二階段則是2015年截止到現在,這個時期農藥的產量出現了下降,數據顯示:2015年農藥的年產量為374.4萬噸,而到了2019年則是224.5萬噸,下降了11.20%。對這兩個階段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我國近年來在農藥減量控害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局勢,連續5年的農產品監測中,合格率達到96%。盡管近年來,在農藥減量控害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們仍然要重視農藥對農產品質量帶來的影響,在后期的發展中,積極探索科學的農藥管理模式,做好農產品質量的把控,減少農藥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和危害。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戴維斯團隊就開展了關于農藥對農產品營養成分營養的研究,對美國的蔬菜進行試驗。試驗發現,使用銅基殺蟲劑后,蔬菜不在合成銅元素,這就導致蔬菜的銅含量降低。可以說,農產品的主要營養中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維生素、蛋白質、有機酸等物質,若農藥的不當使用,會不同程度地造成營養成分的流失,同時,由于用藥的方法、劑量和農作物的種植方式等因素,產生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李曉等按照農民田間噴施量在芹菜、花椰菜、小白菜和生菜上混合噴施4 種農藥(毒死蜱、三唑磷、溴氰菊酯、甲基硫菌靈)后,進行了研究對比,通過結果得知:不同的作物,在使用同樣的農藥混合噴施后,其營養成分都有了改變,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含量下降[2]。試驗表明不同的農藥品種和不同的使用劑量,給蔬菜營養成分的影響是不一樣。
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噴施農藥后營養成分的變化
農產品的風味品質也和農藥的使用有著直接的關系。當農藥使用過量或者操作不規范時,也會導致農產品的風味發生改變,甚至無法食用,使其商品價值降低。比如一些蔬菜使用丙溴磷、三唑酮等農藥后,會有刺鼻的味道。可以說,農藥的不同種類和施用方式,給農產品風味帶來的影響也不一樣。Murphy 等通過研究不同殺蟲劑對20多種蔬菜水果的影響、不同殺菌劑對6種蔬菜水果影響進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有一種單獨使用了殺菌劑的蔬菜水果和其他5種單獨使用殺蟲劑的蔬菜水果的風味質量變差有明顯關系。而混合使用了6種殺蟲劑后,對蔬菜水果有著直接的負面效應。由此推斷:造成蔬菜水果風味變差的原因是多種農藥混合使用后,加上特定的化合物相互作用影響而引發的[3]。
一方面,由于在農藥使用方面,監管不力,市面上出現了一些假冒偽劣農藥、違規使用農藥等現象。加之,農戶的文化水平有限,在使用技術方面會由于不規范的方法導致農產品出現嚴重的農藥殘留超標。另一方面,在農藥的生產和流通方面需要加強監管和保障,完善和健全相關標準體系。鑒于此,我們要從源頭和生產流通等方面,來實現有效的監管。現就如何降低農藥對農產品質量影響,分別從綠色化戰略、智慧化戰略和標準化戰略進行了分析。
通常情況下,在病蟲害的防控中,要樹立綠色防控和防治理念,將生物防治手段和科學防治措施有效結合,推廣防蟲網、燈光誘捕和性誘劑誘捕等措施。保護生態,保護病蟲的天敵,調節生物多樣性,并致力于生態防控技術的應用。對生態防控技術,要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資金投入。要努力推廣低量噴霧、靜電循環噴霧、精準噴霧等先進技術,扶持開發與相關技術配套的機具,切實提升農藥有效利用率,從一定程度上減少農藥的使用。在這一點問題上,建議像國家糧食直補的模式一樣,對企業生產高效低毒及安全間隔期短的農藥給予相應補貼和政策支持,同時,做好農藥科學使用的宣傳,指導種植戶可以科學用藥[4]。
在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農業也日益呈現新的發展形態。當前農業發展中,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與農業生產融合,走上了智慧農業的而發展道路。我們在對農業安全管理過程中,也可以依托智慧農業作為主要技術手段,來對農藥使用進行精細化管理,更好地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分析。我們在對農藥智慧化管理手段中,要通過開發微信小程序、建立數據庫等方法建立智慧農藥信息管理系統,科學化管理農藥信息,用戶能夠通過二維碼來查詢出及農藥名稱、用量、注意事項及存儲運輸等信息,對農藥基礎信息數據庫信息進行完善,深入開展農藥二維碼追溯系統的建設,實施農藥產品電子追溯碼標識制度,形成農藥生產、經營到使用全過程的追溯。同時,這種智慧化監管模式和過去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用戶友好等特點[5]。可以說,在各行業都智慧化建設的大潮中,農藥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保障,建立智慧化、信息化的追溯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追溯監管體系,才能更科學和規范使用農藥,從而建立從原料控制、生產流通等環節的質量體系。
在標準化的戰略中,我們重點從完善國家相應標準、畜禽飼料和有機肥的重金屬含量和農田周邊的污染來探索。
第一,完善畜禽飼料和有機肥重金屬含量的相關標準,讓畜禽飼料精準配比有標準可循。要對畜禽養殖企業和有機肥生產企業進行技術培訓,控制畜禽飼料和有機肥的重金屬含量在標準規定的范圍內,努力杜絕因此而導致的農產品重金屬超標。第二,完善我國的農藥殘留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完善農產品安全生產質量標準,依托標準來規范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 要嚴格控制企業污染排放,嚴格執行企業項目環境評價的“一票否決”制,改變目前部分企業環境評價“走過場”的現象。對重污染企業要鐵拳治理,污染物必須達標排放,必要時實施“關停并轉”。第三,防控農田周邊污染。農田周邊的污染問題也不容小覷。在農業耕種區域和工業生產區之間,做好安全距離的設置,達到國家相應的標準要求[6]。同時,要禁止蔬菜、苗木的套種,避免苗木用高毒農藥而導致蔬菜農藥殘留超標。
綜上所述,本著為了人民的健康出發,我們要避免農藥殘留以及農藥對農產品的不良影響,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按照綠色化病蟲害防控理念、智慧化管理戰略及標準化生產戰略等思路,做好對農藥質量安全的監管和防范,加大對農產品施藥技術的探索,有效規范農業發展,更好地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