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薇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我國的古城發展多以文化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如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但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日益重視,以及相關政策體系的日趨完善,古城的發展也從以文化保護為重的單一觀光產業,逐漸向依托生態環境的綜合類康養產業轉型,如閬中古城、紹興古城等。
十八大、十九大把“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隨著老齡人口比例的不斷提高,正加速融入旅游產業的綜合發展中。我國古城眾多又各具特色,區位條件、資源本底、規劃定位、產業環境等均有不同,在注重文化保護的前提下,對于是否、能否發展康養產業均需在充分研判的基礎上,結合現狀與相關政策進行系統思考和科學規劃。
仙源鎮位于黃山北麓,屬中國古徽州,也是古太平縣城所在地。鎮域總面積約43.58平方公里,轄龍山、越山、水東、弦歌4個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11065人。鎮內古跡眾多,現有省級文保單位麟鳳橋、始于宋代的板潭石刻、周家大屋等一大批文物古跡,是安徽省“兩山一湖”旅游線上的一座歷史文化名鎮。鎮內主要水系麻川河繞水東村西側而過,富溪河自西向東穿過新舊鎮區,羊角河由北向南在古鎮區內匯入富溪河,三條河流匯集了仙源鎮眾多人口及業態,是古鎮中心所在。
政策支撐背景:從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1],到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2],系列政策和文件均指出廣袤村鎮需逐步成為國家政策、產業發展、社會資源聚焦的新平臺。
區域戰略背景:位于杭寧合三大都市圈交界,助力黃山旅游競爭維度升高;高鐵時代下黃山兩小時交通圈的擴展促進一二線城市客源出現向黃山聚集的趨勢;黃山市觀光旅游產品占比高達70%,在周邊缺乏觀光旅游資源的地區,急需其它旅游類型作為補充。
產業發展背景:居民旅游方式發生轉變,傳統景區面臨轉型升級;政策與區域發展導向,打開休閑度假游新時代;長三角進入深度老齡化時代,區域合作養老、全時養老成為新時尚;中國健康養老市場日漸成熟,養老產品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互聯網促使千年古鎮華麗轉身,加速進入萬物互聯的智慧時代。
通過發展背景研判可知:仙源鎮正處于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正處在杭寧合三大都市圈城市客源傾向之地,也正處在深度老齡化時代帶來的旅游方式轉變時期,為緩解城市人群康養需求日益增強的趨勢,仙源鎮可在享受各種政策紅利的優厚條件下,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發展康養文旅產業。
《黃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30)》[3]:仙源鎮位于黃山市南北向發展軸線上,受北部中心黃山區旅游的輻射與帶動,為黃山市的北部區域的六大重點鎮之一。
《黃山區仙源鎮總體規劃(2014-2030)》[4]:總體定位建設成為文化名鎮、旅游名鎮、生態名鎮,劃分為一心二軸三區。
通過上位規劃研判可知:仙源鎮應借安徽“兩山一湖”黃金旅游線路及合銅黃高速公路穿越鎮境的良好交通條件,圍繞黃山市“黃山現代國際旅游城市”的發展定位,合理提高小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加強城鎮生態建設,改善城鎮環境,利用良好的自然山水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和建設生態宜居村鎮。
古城眾多,易于埋沒:黃山市現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7個、“中國傳統村落”92個、“安徽省傳統村落”168個。古村古鎮數量多質量高,如僅僅依托于古城資源,易因同質化嚴重而埋沒于黃山市極其豐富的古村古鎮中。
黃山康養市場發展迅猛,但產品類型仍以房地產為主:目前,德懋堂、榮盛、永豐、華邦等多家企業已入駐黃山開發建設康養小鎮,在售項目以別墅、洋房等為主,產品類型以房地產為主,沒有切實有效的做足康養服務內容。
通過競合條件研判可知:仙源鎮可對產業鏈進行多元延展,促進“黃山不只是一座山” 的“大黃山”格局形成,通過多極化發展,利用品質取勝。
1.定位解讀
以黃山風景區良好的自然生態與悠久的徽文化兩大天然的高起點為旗幟,以長三角為主要市場,全面回應中共中央、國務院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精神的倡導,以精準的產品定位和極致的建設品質為優勢,以互聯網和新型科技為助力,打造新型文旅康養綜合體。
2.產業體系構建
基于 “一二三四五”理念與共識,構建國際文旅康養綜合產業體系。一極是指打造長三角一體化區域乃至國內醫療康養、文創旅游產業新的增長極;二體包括文旅綜合體和康養綜合體;三產是指打造產融、產網、產城三個方面的融合;四化是指注重小鎮建設的差異化、生態化、國際化和智慧化;五鏈是指構造基于產品鏈、技術鏈、服務鏈、供應鏈、產業鏈相融合的創新價值鏈。
3.產業發展路徑梳理
文旅產業發展路徑:指導思想為傳承歷史、鏈接時尚,增強對“千禧世代”的粘性。通過提取文化精髓,形成特色賣點,注入時尚要素,打造網紅目的地。
康養產業發展路徑:依托黃山風景名勝區及山水田野規劃生態康養綜合體,有的放矢打造“康居”、“頤養”、“照護”三大產品,注入水、氣、食、藥、心五大康養要素,規劃建設面向長三角的康養目的地。
“生態+”發展路徑:將生態理念充分融入農業、旅游及康養各板塊中,秉承“保護修復生態環境、守住青山綠水”的發展思想,為仙源鎮的居民和游客提供鄉村生活和旅游的全生態體驗。
“互聯網+”發展路徑:文旅云、康養云和生態云共同構建仙源鎮互聯網云系統,發展共享經濟下的康養旅游產業[5]。文旅云包括智慧服務平臺以及增強仙源古鎮視聽表現力和文化場景再現力的多種技術;康養云包括智能養老看護系統、中醫智能診療應用系統、現代康養體檢中心服務平臺等;生態云包括智慧農業發展聯盟平臺、新鮮農產品CTO、農產品科普線上推廣等。
1.總體空間布局
根據古城主要水系和路網分割而成的自然空間格局,結合人文建筑分布特點,按產業發展路徑需要,將鎮域空間規劃為“兩廊雙核”、“一帶五區”的結構形式。
兩廊:麻川河濱水廊道、富溪河濱水廊道;雙核:文旅核、康養核;一帶:山體田園綠色生態保育帶;五區:文旅康養綜合片區、弦歌田園綜合體片區、越山田園綜合體片區、龍山田園綜合體片區、水東田園康養體片區。
2.文旅小鎮空間布局
文旅小鎮空間布局規劃以塑格局、補建筑、理街巷、重文化和注功能為原則,以規劃建設為“國家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村鎮”為目標,主要從山水格局保護、文化元素提煉、傳統風貌保護等方面規劃形成了山水相依、文化傳承、府院有序的空間格局。
3.康養小鎮空間布局
康養小鎮在空間布局時根據康居、頤養和照護三種產品的規模及服務范圍,規劃了“去老社區”和“適老社區”,并結合水養、食養、藥養、心養、氣養五大康養元素,考慮全時間、精細化服務進行了規劃。
4.濱水廊道空間布局
以鎮域內富溪河流域及麻川河仙源鎮入口至新明鄉藍水河電站段,和包括祥云河洪家灣水庫在內的分水嶺所圍合形成的區域為規劃研究范圍,以麻川河及富溪河為承載康養文旅產業的濱水廊道規劃空間,在對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及水景觀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后,提出保護利用水資源的方案,并結合古城風貌進行了濱水景觀空間布局。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而古城則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體現地。在保護中求發展的規劃理念是開展古城保護規劃的素來原則,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古城的保護規劃需要將原先單一的、以觀光為主的規劃理念,升級為以綜合考慮眾多發展元素、力爭為綠色產業駐地的規劃理念,才能使古城成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有效空間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