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劍
(江西省水利水電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南昌 330000)
在供水工程渡槽施工中,經常會遇到強濕陷性地質條件,此種地質條件比較很復雜,處理不當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影響渡槽的總體質量和結構的穩定性。常用的處理方法有換填法、水泥攪拌樁、沖孔灌注樁等。換填法換填的深度有限,難以滿大深度強濕陷性地質的處理要求。水泥攪拌樁需要大型機械設備進場,進行強制攪拌,強濕陷性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大型設備通常難以達到指定的位置。因此,采用沖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施工難度比較大、施工速度快、施工質量好、施工成本低等優勢。非常契合強濕陷性地質條件的要求。基于此,有必要結合工程實例,來分析強濕陷性地質條件下沖孔灌注樁施工技術的應用要點。
甘肅省引洮二期主體工程五干渠1#渡槽是一座連接五干渠1#隧洞與1#暗渠,引流灌溉水的工程,防洪標準設計洪水為20a一遇(P=5%);校核洪水為50a一遇(P=2%),相應洪峰流量分別為79.5m3/s和116m3/s。1#渡槽跨越高家河,渡槽全長84m。溝道左岸上部為馬蘭黃土,結構疏松,具有中強濕陷性,厚約10m;下部為黃土狀土,中實-密實,厚10-30m,下伏粉砂質泥巖;溝底洪積砂礫石厚約4m,下伏黃土狀土;溝道右岸上部為黃土狀土,結構疏松,具有中強濕陷性,屬于中高壓縮性、弱透水性土,厚約8m左右;下部為黃土狀土,中密-密實,其上部6m具有輕微濕陷性,厚10-30m,下伏粉砂質泥巖,以泥質膠結為主,成巖程度底,巖性軟弱,巖中天然狀態單軸抗壓強度0.5-2MPa,屬于極軟巖。
甘肅省引洮二期主體工程五干渠1#渡槽的地質條件為強濕陷性地質條件,在施工中采用了鉆孔灌注樁,樁端持力層為粉砂質泥巖;樁身混凝土強度為混凝土C35(F150,抗酸),坍落度控制在180-220mm,水泥用量≥360kg/m3。在具體施工中選擇了CZ-8型沖擊鉆機進行施工,具體的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在沖孔灌注樁施工中為保證施工質量,需要嚴格控制水泥、細集料、粗集料、外加劑、水等原材料的性能、規格、使用條件滿足強濕陷性地質條件的需求。此外,還要保證混凝土的質量、性能等都能滿足強濕陷性地質基礎加固的需求,尤其是混凝土的級別需要符合設計規定。


圖1 沖孔灌注樁施工流程圖
在強濕陷性地質條件下沖孔灌注樁施工中鉆孔是主要工序,鉆孔時需要采取長度適中的護筒,以保護孔口,并保證鉆孔中的泥漿高度始終在設計允許的范圍中[1]。護筒埋設要符合以下條件:其一是護筒的頂部要高出鉆孔孔外水位1-2m之間;其二是護筒中心的豎直線需要和沖孔灌注樁的中心相互重合,控制平面允許誤差在50mm左右,豎直線傾斜度不能超過1%。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護筒和鉆頭對準示意圖
在護筒上拉十字線,是使鉆機的鉆頭對準樁的中心線,等鉆機對準后往護筒里放水,采用泥漿護壁進行鉆孔。在鉆孔排渣、提升鉆頭或者引發故障需要停鉆時,需要保證孔內具有規定的水位和要求的泥漿相對密度及黏度。
在強濕陷性地質條件下沖孔灌注樁施工需要做好泥漿護壁工作,以免在鉆進過程中發生坍塌。要盡量選擇質量和各項性能達標的黏土懸浮泥漿。按照所選擇的鉆孔方法進行適用性論證,達到要求后才能使用。鉆孔泥漿液面的高度必須始終高于孔外水位1.0-1.5m之間。
鉆孔時需要在間距4m內的任何混凝土灌注樁完成24h之后才能開始,以免影響相鄰沖孔灌注樁的混凝土凝固效果。盡快完成鉆孔工作,本工程在鉆孔時,選擇了6臺CZ-8型沖擊鉆機同時鉆進的方法,有效保證了鉆孔效率。在鉆孔施工中要盡量連續進行,避免中斷[2]。因工程地質條件為強濕陷性地質,承載力比較低,含水量比較大,為保證鉆孔質量,先對其地基進行加固處理,以保證強濕陷性地質具有良好的強度,確保能夠承受鉆進時形成的壓力及柱鉆孔設備的自身重力;然后調整鉆進和放樣位置的精度,保證鉆頭和放樣點位的誤差在允許范圍中;最后要做好鉆進記錄,及時勘查地質并和設計方案進行對比,精確掌握地質條件數據,調整鉆孔壓力和鉆進速度,以控制鉆孔質量。
當鉆孔深度達到設計要求之后,要由現場工程監理師進行檢驗,驗收合格之后,及時清孔。本工程在清孔時孔內水位始終保持在地下水位以上1.5-2.0m之間,以免發生孔壁塌陷問題。本工程鉆孔清孔選擇了正循環排渣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具體的清孔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鉆孔清孔示意圖
圖3中1表示鉆桿;2表示送水管;3表示主機;4表示鉆頭;5表示沉淀池;6表示潛水泥漿泵;7表示泥漿池。
鉆孔清孔完成之后,混凝土灌注之前需要將樁的鋼筋骨架整體放到鉆孔中,如果鋼筋骨架安裝完成之后,受到現場條件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無法及時澆筑混凝土,要及時將其移出,待混凝土澆筑時,再重新下放,以免鋼筋骨架破壞孔壁,影響最終的施工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鋼筋骨架上需要布設內支撐架,以免在運輸和吊放時發生變形,在頂面做好加固措施,避免鋼筋骨架上浮,本工程施工中,通過安裝混凝土墊塊的方法,避免了鋼筋骨架發生上浮問題,混凝土墊塊沿著樁長的間距不能超過2m,橫向周圍不能<4處[3]。
混凝土灌注之前,需要檢查坍落度和均勻性,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能使用。混凝土灌注要連續進行,避免中途停止,灌注時也不能發生離析現象。水下混凝土灌注示意圖如圖4所示:
開始灌注之前,要檢查導管進入鉆孔的深度,保證導管頭到孔底的距離在250mm-400mm之間。首批灌注的混凝土數量,要滿足導管初次埋設深度和填充導管底部間隙的需求[4]。以免泥漿或者是水進入管內,且不能超過6m,逐步完成混凝土灌注。
塌孔是沖孔灌注樁施工中比較常見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鉆孔內部水位突然下降,且孔口不斷有密集的水泡冒出,鉆機運行負荷明顯增大等。引發塌孔的主要原因是:泥漿密度不足,無法起到護壁的作用;在鉆孔時沒有及時補充泥漿;護筒埋設深度不足,下端孔口漏水等。
塌孔問題的處理措施為:在強濕陷性地質條件下應用沖孔灌注樁施工技術時,需要嚴格控制進尺的速度,盡量選擇密度、黏土、膠體率比較大的高質量、高品質泥漿;在鉆孔時可適當提升護筒的高度,以達到提高水頭的效果;孔口發生塌陷之后,要及時拆除護筒回填鉆孔,重新埋設新護筒后再繼續鉆孔[5]。

圖4 水下混凝土灌注示意圖
圖4中1表示上料斗;2表示貯料斗;3表示滑動;4表示卷揚機;5表示漏斗;6表示導管;7表示護筒;8表示隔水栓。
本工程所在區域為典型的強濕陷性地質,地質條件復雜,部分標段有較大的孤石和探頭石,在有傾斜的軟硬地層交界位置施工鉆孔時,就極易發生斜孔問題。此外,鉆機底座穩定不足,基礎平整度不夠,會影響鉆桿的垂直度,從而引起斜孔問題。
斜孔問題的處理措施為:在安裝鉆孔設備時,要先進行基礎和基座的找平及調整工作,起重滑輪和護筒中心要盡量在一條直線上,邊鉆進,邊校驗,發現傾斜及時停止鉆孔,處理之后再繼續鉆進[6]。在容易發生斜孔的軟硬地層交界處鉆進時,需要嚴格控制進尺深度,低速鉆進。
綜上,結合工程實例,分析了基于強濕陷性地質條件下的沖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分析得出,強濕陷性地質條件是供水工程渡槽施工中比較常見的地質條件,質地松軟,承載力差,無法滿足渡槽施工的需求,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術措施進行全面處理,才能滿足渡槽施工的需求。沖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在施工質量和適應性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能夠有效處理和加固強濕陷性地質條件,滿足渡槽施工的需求,值得在類似工程中推廣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