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虎林

劉蘊琢(右二)被授予建設功臣

劉蘊琢(右一)被授予時代楷模
從小懷揣愛黨紅心,不到18歲參加兵工建設,不忘初心堅守火工崗位,提煉安全生產操作法;21歲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工作不畏艱險、任勞任怨、堅定信念,一干就是28年,她就是中國兵器工業有限公司特能集團山西北方晉東化工有限公司(原華北兵工局第六兵工廠)退休職工劉蘊琢。
劉蘊琢,女,1935年10月出生于河北蠡縣。在抗戰的烽火硝煙、隆隆炮聲中長大的她,從小受當地的抗日英雄,特別是劉胡蘭式巾幗烈士陳秀菊、趙云霄、劉耀梅等紅色事跡感染,孕育了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紅心,萌發了奉獻青春熱血、建設美好新中國的初心。1953年春節剛過,她就和兄長一起經過考試、政審,如愿進入第六兵工廠參加紅色兵工建設。

全國先進生產者劉蘊琢獎章

全國先進生產者劉蘊琢獎章

全國先進生產者劉蘊琢獎章
剛入廠成為晉東兵工人的劉蘊琢,盡管青春年少、懵懂無知,卻對工廠的一切充滿好奇、感到欣喜。第六兵工廠是由柳溝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等六個根據地兵工廠組建而成。參加過長征、打過日本鬼子的袁良臣、何信志、吳開連、張伯衡等老紅軍、老黨員在生產管理一線工作。能在擁有紅色抗戰故事和光榮傳統的兵工企業上班,和張平、馮玉斌、李印元、張雙則這些參加過抗日戰爭的黃崖洞老兵工們一起工作生活,聆聽師傅們講述老紅軍、老八路、老兵工轉戰長征、抗擊日寇、建設兵工廠、解放全中國的紅色故事,劉蘊琢十分高興自豪,覺得圓了自己少年時代的夢想,暗下決心要把青春熱血和聰明智慧獻給晉東兵工事業。
經過崗前安全、保密、質量培訓考核和入崗實習試用后轉正,劉蘊琢成為一名光榮的紅色兵工“戰士”,被分配到雷管裝配工序。時值1953年3月,第六兵工廠積極響應黨中央“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號召,廣泛開展“找生產竅門、提合理化建議活動,推廣先進生產經驗、提高產品質量、消滅廢品”的增產節約活動。劉蘊琢深受這種生產熱潮感染,全身心投入到雷管裝配工作中。眾所周知,從事雷管裝配要與起爆藥、炸藥等危險化學品“打交道”,歷史上曾出現多起人身傷亡事故,許多人望而卻步,有的甚至調離崗位。但劉蘊琢在同是兵工人的黨員哥哥鼓勵下,沒有被“火魔”嚇倒。她利用業余時間認真查閱專業書籍,虛心認真向王萬福、史啟恭等起爆藥生產技師求教;上班期間在土坯掩體的隔離場內“一人、一桌、一屋”,在嚴格遵守工藝規程的基礎上潛心研究。經過理論研究、實踐驗證,她逐步總結提煉出“心要細膽要大,動作慢手法輕,右手持、左手挾,放置右側再松手,手眼一致不分心”的安全操作法,經過車間領導和工友們推廣應用,歷史性地解決了雷管裝配安全生產的難題,創造了企業當時條件下安全生產無事故的記錄。加之劉蘊琢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勤懇敬業、任勞任怨,對自己和徒弟嚴格要求,安全生產業績屢創新高,為職工樹立了榜樣,以實際行動教育和影響了工友們立足火工崗位,做好安全工作,完成生產任務,有效提高了武器裝備建設能力。1956年,劉蘊琢依次被工廠評為“先進生產者運動中的模范”“青年突擊手”,被授予“陽泉市青年突擊手”“山西省工業勞動模范”“第二機械工業部先進生產者”“全國先進生產者”等榮譽稱號,享受山西省政府退休工人特殊待遇。

全國先進生產者劉蘊琢受毛主席等偉人接見并合影

全國先進生產者劉蘊琢獎章

全國先進生產者劉蘊琢獎章

全國先進生產者劉蘊琢近照
從17歲參加兵工建設的28年來,劉蘊琢一直堅守火工生產崗位,參與了雷管、底火等產品改進和多種新產品試制工作,均以沉穩細致的操作手法、豐富可靠的實踐經驗,配合科研技術人員圓滿完成火工裝配試驗任務,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了工藝技術改進、工裝設備更新、新產品研發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凡的業績,留下了許多珍貴而美好的記憶。讓她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是她參加工作不到4年,就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切接見,并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合影留念的往事。當時只有21歲的她,清楚記得自己坐在第一排,與毛主席只隔了21人。見到日思暮想的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激動得留下眼淚,劉蘊琢心里暗下決心要聽黨話、跟黨走,干好本職工作,建設人民兵工,保衛毛主席、保衛新中國。
此后的25年來,劉蘊琢把毛主席等偉人接見作為自己人生新的起點,一心撲在火工生產崗位上,把保安全、保質量、保進度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精心盡責地填裝好每一份藥劑,壓制好每一個加強帽,裝配好每一發雷管,以不畏艱險、不辭勞苦、日復一日的實干精神,淬煉著自己入廠時萌動的初心;以嚴謹認真、遵章守紀、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踐行著自己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紅心;以不畏艱險、忘我奉獻、安全高效完成火工生產任務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盡管職業普通,無緣“兩彈一星”的驚天偉業;崗位平凡,不是力挽狂瀾的勇士天使,卻執著堅守慎終如始,為人民兵工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熱血和聰明才智。1980年11月,她在《退休申請書》中寫道“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培養青年接班人,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做出更大成績,請求黨組織同意女兒接我的班繼續奮斗?!痹趧⑻N琢的精神感召下,她們全家先后有14人參加過兵工建設,其中有10名是共產黨員,現實生動地譜寫了一段“獻了青春獻自身,獻了自身獻子孫”紅色佳話。近年來,盡管她年事已高、退休多年,但退休不“褪色”,依然關心企業生產工作,經常和剛參加工作的周圍鄰居交流火工操作經驗,囑咐他們遵章守紀受到青年職工交口稱贊。她本人分別于2008年、2018年被晉東公司授予“建設功臣”“時代楷模”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