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夢雨
(作者單位:江南工業集團黨委宣傳部)

面對每一張圖紙、每一份工藝文件,他嚴格把關,確保產品從設計到生產,每個環節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控制;遇到每一個技術難題,他深入生產現場,掌握第一手資料,抽絲剝繭,直到問題被一一破解。江南工業集團數控加工分廠技術質量室主任、2020 年度標兵徐心樂,人如其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江南青年愛崗、敬業的精神風貌。
2013 年剛參加工作時,徐心樂還是一個連工具都認不全的職場新人。“只有不斷的加強學習,有方向有目標有重點的學,工作才會得心應手。”他通過各種方式自學了一系列課程,積極參加各種培訓班及學術交流,努力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大膽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用于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某產品零件為薄壁圓筒零件,該零件尺寸較其他類似零件明顯加長,在試制過程中,按照以往的工藝流程進行加工,零件嚴重變形,無法進行裝配。“照搬以前的工藝方案和經驗行不通,那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零件的材料和結構特點,制定新工藝方案。”徐心樂之前學習的力學仿真軟件正好能夠派上用場。他利用仿真軟件模擬了工件的受力狀態,弄清楚了工件應力分布,發現工件變形的主要原因是工件安裝時受力點選擇不合理造成的。找到主要原因后,他和同事們設計了新的工藝方案和工裝,終于解決了零件變形超差的難題。
該課題獲得兵器行業質量小組成果一等獎、公司工藝技能協同創新二等獎,不僅克服了零件變形問題,還給類似問題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
技術質量室主要承擔了分廠產品工藝工裝設計與生產技術管理、新產品開發、質量管理、員工培訓及民品檢驗等工作。“徐主任做起事來非常清晰,環環把控,規劃細致。”這是同事給徐心樂的評價。
“圍繞生產需要,做好技術服務,是我的工作重點。”在工作中,他圍繞分廠的生產經營管理目標,以工藝質量管理為核心,以工藝過程控制為手段,制定了《技術科績效考核實施細則》《工藝紀律檢查考核辦法》《民品生產檢驗考核管理辦法》。在分廠內部堅持每周進行檢查,落實各項具體工作事項,做到每個工程技術人員“人人身上有指標,個個肩上有責任”。技術人員既是工藝技術的設計者,又是生產技術的指導與管理者,此舉充分調動他們服務生產一線的工作熱情,起到了更好地指導和監督作用。
2020 年,徐心樂帶領同事開展工藝紀律檢查及工藝自查活動,提交工藝更改單67 份,對107 個工藝進行了更正和優化,進一步完善了分廠現行技術文件。先后完成某兩產品轉設計定型80多個零件共22 冊機械加工工藝編制工作,為產品設計定型階段工藝評審作出了重要貢獻;完成《后球體球面銑削工藝攻關》小微創新項目,有效解決了后球體球面壁厚超差難題。同時,他還積極參與生產和質量改善活動,組織完成了科研產品93 個批次編制、校對、審核、施工工作。
“遇到問題不搞個明明白白,我心里都覺得過意不去。”徐心樂以刻苦解決問題為樂。
分廠承制公司所有型號藥形罩零件,生產任務繁重。早幾年,公司建立了藥型罩自動化擠壓生產線,數控加工分廠也有了第一臺機器人。投入使用以來,一直存在缺乏機器人調試人員、視覺識別功能不穩定的問題。如果能解決該問題,自動化擠壓生產線定能起到大作用。徐心樂知道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于是他主動學習,一心要啃下這個硬骨頭。通過向各方搜集該生產線的技術資料,他終于掌握了零件換產過程中的機器人調試方法,還教會了其他工作人員如何操作。他又從網上、書本上查找資料,學習有關機器人視覺識別功能的相關知識,終于掌握了視覺識別系統使用過程中,識別區域的選擇對識別結果至關重要的原理。之后,他根據零件結構特點,調整了識別區域,徹底解決了因為視覺識別功能故障致使自動化生產過程經常發生停頓的問題。自動化生產線終于可以歡快地運轉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