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望平 黃 鈺
黨的十八大將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 年6 月和9 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二次全體會議并發表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講話,標志著我國軍民融合戰略由構想轉為實踐。同年,黨的十九大明確將軍民融合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強調了軍民融合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國軍民融合正處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期,深入分析軍民融合發展的環境因素和軍民融合的參與主體間的協同關系,系統提出軍民發展協同機制,對于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軍民協同發展是指通過協調國防資源和社會資源,軍民雙方通過技術互補、產業融合、資源共享等方式,破除軍、民間彼此獨立的分割狀態,以提升軍民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進而推動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統一發展,實現國富兵強的目標。20 世紀50 年代以來,軍民關系一直貫穿我國社會發展的整個歷程。杜人淮將我國軍民關系的發展歷程劃分為“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和“軍民融合式發展”兩個階段[1]。自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有關軍民關系的發展實踐逐漸轉向以“軍轉民”“民參軍”“軍民互動”為主要路徑,強調既要堅持國家主導,又要注重發揮市場作用,調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2]。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新時代背景下軍民融合的核心要義逐步聚焦于“融”,要求在具體的實踐中注重國家安全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優化[3]。韓慶貴(2015)基于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認為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需要堅持國家主導和發揮市場作用,堅持集中統一的領導體制,注重打造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市場環境,也要注重軍民間信息交流平臺的建立[4]。劉飛等(2018)基于三螺旋理論,從主體、結構和機制協同層面提出新時代我國軍民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的路徑,強調融合過程中主體協同與機制協同的重要性[5]。
綜上,學者們的研究多基于現實角度多探討軍民發展實踐和現實路徑,較少考慮軍民協同過程參與主體的異質性和主體間的深層聯系。本文以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現實背景,從實際案例出發,總結歸納軍民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協同效應,認為軍民協同發展需要以軍、民產業融合為中心,注重分析影響其發展的環境要素和優勢條件,以探尋推動軍民協同的動力機制與參與主體的協同,解構軍民協同過程中各參與主體間的聯系與合作。
2017 年4 月,國家工信部將衡陽納入“中國制造2025”長株潭試點示范城市群,要求衡陽在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方面作出全國性示范。同年9 月8 日,衡陽與中核集團簽訂協議,共同建設白沙綠島軍民融合產業園(以下簡稱“白沙綠島”)。白沙綠島以發展軍民融合核科技開發、核材料配套等為主導產業,是衡陽市委市政府與中核集團共同建設的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區。
強有力的“核”政策支撐。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軍民融合的制度保障。白沙綠島在建立之初便得到了湖南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 年以來頒布的《湖南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規劃》《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重點發展軍民兩用核能產業,2016 年《湖南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將衡陽市建設成“核電核能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同時,白沙綠島作為衡陽市“十四五”規劃重點建設的產業園之一,市發改委、經信委、國土局、國資委、規劃局等部門“從土地供給、資本扶持、人才調整、交通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6],形成了多方位、多領域支持白沙綠島建設的政策支持格局。
雄厚的“核”產業基礎。衡陽歷來是國家核工業的重要基地,具有較深厚的核工業基礎,國家布局在衡陽的核工業基地有中核272 鈾業公司、核工業華宏機械廠、核工業 306 地質隊等,此外,有22 家企業列入市經信委軍民融合企業名錄,這些企業廣泛涉及核能產業鏈多個環節和相關領域。
普遍的“核”社會共識?!吧鐣沧R是一個社會的成員擁有共同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7]。衡陽歷史上曾被譽為“中國的鈾都”。為打破西方國家的核壟斷和核訛詐,維護世界和平,黨中央1955 年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并于1958 年5 月31 日批準了二機部上報的“五廠三礦”,20 世紀50 年代率先在衡陽及周邊地區開工建設了其中的“三礦一廠”(即711 礦、712 礦、713礦和272 廠),曾直接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提供了鈾原料,為國家“兩彈一艇”的制造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幾代衡核工業人的艱苦創業、篳路藍縷,讓這座城市烙上了核工業的印記,讓衡陽人民對核工業的深厚情感流淌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濃厚的工業歷史文化積淀和普遍的“和”社會共識,為白沙綠島“核”特色產業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
白沙綠島的建設緊緊圍繞核產業展開,以政府政策支撐為引導,充分發揮衡陽市核工業基礎優勢、核工業文化精神、地區核專業人才等優勢,形成了集政策引導、技術支持、人力資源、物流服務等資源或服務為依托的良好外部環境,初步形成了以核產業為核心的發展生態(圖1)??蓮暮诵膬瀯?、次核優勢、外部環境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圖1 白沙綠島建設的“核”產業生態分析
突出核心優勢。一是充分發揮衡陽核工業基地基礎扎實的先天優勢,面向核工業發展需求,突出核特色產業,以核電裝備、軍民兩用裝備制造等現代制造產業集群為主體,構建核特色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園區。二是抓住白沙綠島優越的區位條件優勢。白沙綠島是衡陽東擴南移的咽喉地帶,為白沙綠島的核產業發展與核相關產業轉移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三是重視挖掘城市核工業精神文化,以深入人心的核工業文化理念助推白沙綠島核產業的順利發展。四是發揮地方核類專業人才優勢,南華大學是我國核類本科專業最齊全,本科生培養規模最大,核類人才培養層次最完整的高校之一,其為白沙綠島核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較強的人才基礎和人力資源優勢。
發揮次核優勢。白沙綠島建設的次核優勢主要由入駐白沙綠島的企業所組成,為核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技術等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歷程表明,軍民融合發展速度取決于其是否具備雄厚技術儲備和資金支持[8]。中核集團、中鋼集團、天星資本和白沙投資是白沙綠島建設的投資方,具有較強的資金、技術等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企業間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融合,為白沙綠島核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會吸引其他核相關產業的聚集,為白沙綠島下游產業鏈的形成集聚力量。
外部環境。良好的外部環境作用也是推動白沙綠島核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其外部環境主要提供四種類型的資源及服務:一是為其提供政策支持及引導的政府部門;二是進行人才交流和培養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如南華大學、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三是為入園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現代物流服務的白沙洲物流園;四是提供核產業發展的技術資源及支持的投資企業。
白沙綠島以核特色產業建設的核心產業,是其找到園區發展根本動力的具體實踐。衡陽市本身所具備的城市工業基礎優勢構成了白沙綠島建設生態的核心優勢圈層,投資和入駐的企業是推進白沙綠島核產業順利發展的主要力量,構成了白沙綠島建設生態的次核優勢圈層。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的技術支撐、白沙洲的物流服務等組成了白沙綠島建設的外部生態環境。以核為核心產業,政府的政策服務、企業的技術合作、社會的文化積淀和價值共識,共同為白沙綠島“核”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通過對白沙綠島的建設實踐進行分析,總結得出政府、企業、文化價值等是構成其建設的外部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基于生態系統視角,試圖構建“政府—市場—社會”軍民協同發展圈,分析其基本框架和實現路徑,對于理清軍民協同過程的參與主體,推進軍民協同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傳統軍民融合模式下,主要以政府主導為主,市場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也較少考慮社會群體的認知度和城市文化價值的作用,容易導致軍民間協同程度不高。軍民協同生態圈基于生態系統視角,其實質是通過分析軍民融合過程中參與主體的協同關系,依靠資源配置、技術轉移、知識成果共享、理念融合等方式,提升軍民雙方發展的整體利益,核心價值是協同、互惠、共贏。
軍民協同發展生態圈分為三大主體:政府、市場、社會。其中,政府在軍民協同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運用法律法規、激勵政策等手段為軍民融合提供穩定的制度環境(圖2)。市場主要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市場主體依據價格變化自發調節軍、民資源和生產經營活動,開展公平和規范的市場行動,促進軍民之間的技術、資金等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合理利用,為軍民協同發展提供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社會主體主要提供專業人才和信息交流服務,通過開展軍民協作方面的政策、項目等咨詢服務,為軍民協同發展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圖2 “政府—市場—社會”軍民協同發展生態圈
不同主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協作關系,對應不同的協同方式,其演化過程遵循動態平衡的規律,政府作用貫穿于軍民協同生態圈運行的全過程,其作用在于提供穩定的制度環境。政府與市場之間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政府通過頂層設計完善軍民融合政策法規,健全體制機制,為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的融合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9]?!笆袌鰟t通過引導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相互轉化,實現技術成果共享”[10],同時運用市場手段匯聚資本,為政府財政收入注入更多力量。在政府與社會的協作關系中,相關部門通過出臺激勵扶持政策,調動社會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引導建立社會公共服務平臺,拓寬軍民雙方間的信息交流渠道;此外,社會信息服務平臺的建立會促進軍民協同社會心理和正確認知的形成,為政府軍民融合政策的制定提供理念層面的協助支持。市場與社會形成一種互惠共贏的協作關系,市場的最大作用在于資源配置作用,市場運作會促進技術資源的流動,實現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技術資源整合,確?!懊駞④姟焙汀败娹D民”過程中技術資源的合理共享,進一步提升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社會則以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流動向軍、民產業輸送人才與技術資源,為市場活力的提升提供外部支撐。
軍民協同過程并非參與主體的靜態整合,而是各主體間的動態協作。協同過程遵循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相互作用的規律,三者間的協同合作,是構筑軍民協同發展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按照該邏輯和主體作用的實現條件,提出“政府—市場—社會”軍民協同的實現路徑,以此促進軍民協同的持續協調和深度發展(圖3)。
加強制度化建構,保障協同過程的動態持續。軍民協同過程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全局,涉及有關部門的職能和利益調整,需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做保障,首先,各地區應該根據國家軍民融合發展總體規劃要求制定適宜本地軍民協同發展的具體方針和辦法,探尋當地軍民協同產業發展的動力機制,引導和管理地方軍民協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其次,需建立健全綜合協調機制,加強跨部門的交流合作,密切軍用企業和民用企業的對話交流,打破技術壟斷和行業界限,促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實現雙方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優化。再次,需健全相關政策執行體系,確立專門部門管理軍民協同發展的日常事務,組織協調政府和軍隊相關部門及單位,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并同有關部門共同行使有關軍民協同發展的規劃、計劃、政策、監督等職能。最后,相關部門也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政策方案的設計能力,不斷升級、革新融合模式,通過有效的制度設計協調科研院所、服務組織、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之間的運作關系,使各參與主體共同服務于軍民深度發展戰略。
優化市場發展環境,推進軍民技術創新協同建設。推進軍民協同深度發展,軍民技術協同是關鍵環節,一是要加快制定軍民技術通用標準建設[11],指導軍民通用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科學分析涉及軍民技術通用標準和行業規范條例[12],以技術融合來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軍民技術通用標準。對符合當前軍民技術通用標準的、符合當前技術進步要求的,繼續留用;不能滿足技術更新下軍民通用標準的和技術融合需求的,按照軍民通用技術規范進行完善或淘汰。二是要加強“軍轉民”“民參軍”技術交流合作,在技術水平相當領域建立緊密聯系,通過加強軍民通用技術的交流,提高技術擴散力度和知識溢出效應,增強軍民融合的空間溢出效應和各領域技術要素配置效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軍民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軍用高新技術向民用部門轉移,同時也要促進民口企業在一些高新科技上積極向軍用轉移,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3D 打印等領域的高新技術。[13]”四是針對軍民企業技術合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道德風險問題,需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軍工科技保密制度,“對知識產權的歸屬、利用、共享、轉化做出制度性規定”[14],為科技創新提供安全的發展環境。
加強參與主體觀念認同感,激發協同行為的主動性。當前,破除軍民協同發展的制約因素不僅需要從制度體制、科技創新方面下功夫,也需要注重思想價值的互通共融,用思想觀念的轉變來促進軍民協同的發展。首先,要改變軍、民之間彼此自成體系,相對獨立的思想,正確認識軍民協同的內在價值和現實意義。其次,要破除“依賴計劃,忽視市場”的思想[15],引導軍工企業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規則、新規律,建立多層次、多方面、多路徑結合的融合模式。其次,需要認識到信息交流對推進軍民協同觀念更新的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相關部門需完善信息交流制度,搭建軍民需求信息和技術信息交流對接平臺系統,定期收集軍民通用技術信息和需求信息并在平臺上公布,以信息交流共享的方式推進軍民協同觀念的形成。最后,軍民協同過程的參與主體要轉變思維方式,強化軍民協同觀念認同感,以開展政策咨詢等活動為主要方式提供基礎政策解讀、項目合作等服務,引導社會群體認知,營造良好的軍民協同發展社會氛圍。
文章基于生態系統理論,對白沙綠島建設實踐進行討論分析,認為其建設實踐是基于城市工業基礎和后天發展環境的雙重作用結果,著重分析了白沙綠島發展的動力機制和產業發展生態,其建設過程中政府、企業與社會三者間的協同合作是助推白沙綠島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延伸探討了軍民協同發展生態圈模型,認為政府、市場、社會是軍民協同發展生態圈中的三大主體,側重分析了其運行過程中參與主體的職能和運行的主要形式,認為主體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軍民協同發展生態圈保持動態平衡的重要條件?;谶@一認識,按照生態系統中主體各自分工又相互合作的邏輯,圍繞政府、市場、社會三個層面提出軍民協同的實現路徑,以此維持軍民協同過程的持續協調。關于軍民協同發展生態圈中協同主體間關系如何進一步演化、如何通過制度機制進一步協調,還需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