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摘 要:氣孔是鑄銅件生產中最易產生的缺陷,也是各鑄造單位經常導致鑄件報廢的常見原因之一。氣孔大多發生在純銅、鋁青銅鑄件中。通過在生產中觀察,分析了氣孔產生的原因,制定相應的防止措施,有效地消除了氣孔缺陷的產生。
關鍵詞:鑄銅件;氣孔缺陷;防止措施
氣孔是鑄件生產中最常見的缺陷之一,氣孔的孔壁光滑,大氣孔多為梨形、圓形或橢圓形。小氣孔則常出現在鑄件表面,又稱為針孔,有的也出現在鑄件皮下1~2mm處。按氣孔產生的原因分為析出性氣孔、侵入性氣孔、反應性氣孔三大類,易發生于鑄件表面或靠近砂芯、冷鐵、芯撐或澆冒口附近。相對鑄鐵、鑄鋼來說,鑄銅產品由于鑄造工藝和設備更加復雜,因此對于鑄銅氣孔缺陷的產生和防止,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實驗去研究。為此,本文通過在生產中觀察,分析了氣孔缺陷產生的原因,并根據實際制定出相應的防止措施,從而有效地消除氣孔缺陷的產生。
1純銅侵入性氣體產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氣體從金屬液外部侵入到內部,鑄件在凝固收縮過程中沒有及時逸出,使鑄件內部或表面存在孔眼。其主要在鑄件內部、表面或接近表面處,特征為圓狀或長狀,有大氣泡也有小針孔。有時氣體對鑄件表面產生作用,使鑄件表面局部出現氣窩,直接影響鑄件的機械性能。
1.1澆注速度的影響
澆注過程中銅水在液面上升時,水平截面路線發生改變,將氣體聚集到截面死角,由于液面上升速度過快,氣體被銅水和型腔所包裹。此時,當鑄件外部結殼層大于死角氣體壓力時,氣體侵占了型腔空間,鑄件在清砂后就會發現一個或多個大小不一的圓狀氣窩。其特征是光滑的,顏色與鑄件其他外部一致,氣體的多少決定氣窩的大小和數量。
防止措施:澆注時,特別是在壁厚小于20mm鑄件時,應控制好銅液平穩沖型,按液面上升的時間可判斷出當銅液上升至變化截面時,應減少澆口杯金屬液的流量,待填充完死角后,方可加速充型,避免死角氣窩的產生。
1.2鑄型烘干過程不當
鑄型芯在烘干過程中產生裂紋,雖經修補烘干后,其表面恢復光滑,但澆注過程中型芯受高溫反應,產生大量的氣體壓力,將裂縫向型腔內部擠壓。當氣體壓力有限時,不能沖破鑄件表面的結殼層,致使鑄件外表面產生縫隙式凹陷,其特征是圓滑的縫隙狀,不粘砂,顏色與鑄件一致,其凹陷長度與深度取決于氣體的大小。
防止措施:嚴格控制型芯干燥過程,其順序是升溫均熱-小火保溫以減少型芯燒裂現象。修補型芯時應用工具將裂紋處挖深,使用粘結方法,使修補縫延伸到裂紋盡頭,必要時可用鐵釘加固。
1.3樹脂使用過量
配置樹脂砂過程中,樹脂加入量大、強度高,澆注過程中的發氣量也會加大,其原因是樹脂在高溫作用下產生氣體,如果沒有及時將其從砂型中排出,氣壓沖破樹脂砂表面的涂料燒結層,結果在鑄件中留下缺陷。
防止措施:當樹脂砂芯橫截面是15mm×35mm時 ,可用樹脂量為1.6%~1.8%;當橫截面為40mm×400mm砂芯時,可將樹脂量降為1.0%~1.2%,原則上是樹脂量應保證砂芯強度適中。
1.4樹脂砂粒度大小的影響
樹脂砂粒度小,砂芯中空間間隙小,透氣性低,在澆注時氣體排出受阻,與粗砂相比,粗砂空間間隙大,發氣量多,但透氣性好。在實際生產中發現,細砂砂芯較粗砂砂芯易產生氣孔。
防止措施:車間常用樹脂砂粒度為0.4~0.7mm。但實際由于進料渠道不一,粗、細砂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發現鑄件產生氣體,可將粗、細砂各1/2攪拌配置。
1.5砂芯質量低
制作砂芯質量不過關,有局部黏接不牢,在樹脂砂固化終強度后,用手摩擦表面,有砂粒脫落現象。澆注時,樹脂砂芯內部產生氣體,由落砂部位沖破涂料層侵入金屬液,在鑄件中留下氣孔和粘砂。
防止措施:制作樹脂砂芯時應保證所配樹脂砂在表層沒有開始固化時用完。
1.6造型時產生間隙的影響
樹脂砂芯在組裝時芯座與芯頭間隙沒有堵牢,在澆注時,砂芯產生的氣體可由間隙進入到金屬液中,結果在鑄件中留下氣孔缺陷。
防止措施:芯頭與芯座間隙為1~2mm時,可直接刷涂料滲入堵牢,當間隙大于2mm,這時用涂料封堵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而且會造成間隙已被封上的假象,可選用麻泥封堵牢固,以確保通氣道呈全封閉出口狀。
1.7涂料質量不合格
如果涂料混制質量不合格,樹脂砂芯在刷涂料后表面會看到石墨能填充孔隙,呈表面光滑狀態。實質上是水加石墨,并沒有黏土參與,澆注時一旦接觸高溫金屬液,石墨呈粉狀上浮,涂料層失效,氣體由砂芯表面侵入到金屬液中。
防止措施:由于涂料有沉淀現象,在使用前應保證攪拌時間最少要30 min.
2 鋁青銅析出性氣體產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在生產中,鋁青銅鑄件澆注后,冒口不收縮反而上漲,切割后的冒口有針孔狀或集中大氣泡,其主要是脫氧不良的“反氧”氣孔和除氫不良的“反氫"氣孔所導致。
氧的存在會與銅以氧化亞銅(Cu2O)的形式分布在晶粒邊界,降低銅的塑性,還會同其他合金元素結合成氧化物,顯著影響銅及其合金的各種性能。氫是另一種常見于銅中的有害元素。熔煉時合金液和水汽發生反應,就可能產生氫氣或生產氫,原子狀態的氫可大量溶解于銅合金液中,如果熔煉中除氣質量不好,在凝固時,溶解在合金液中的過飽和狀態的氫逐漸析出,并形成氣泡,未能逸出合金液表面的氣泡便會在凝固后成為氣孔缺陷。
鋁青銅的蒸汽壓很小,在熔煉溫度下,氫在鋁青銅中溶解度較大。在熔煉過程中,鋁、銅等元素與爐氣和爐料中的水分反應,產生氣體,導致合金吸氣。產生氣體在澆注后鑄件的收縮、凝固過程中沒有逸出,致使鑄件上漲。而且實際生產中為節約成本,爐料中舊料合金混雜,特別是難以避免的鋅,當其含量少而不具備脫氧功能時,而生成熔點低的氧化物與銅液中的氫親和,鑄件的凝固收縮應力不能將其擠出,而液面鋁氧化膜在阻止大氣中氫侵入的同時,也阻礙了銅液內氫的逸出。觀察到冒口呈淡紅色時可見有白色小氣泡上浮,證明這個冒口上漲,其切割后斷面有氣孔。
防止措施:①用開放式澆注系統,盡量減少二次氧化,避免澆注過程中澆口杯卷進氣體。澆注溫度盡量低些,一般為1150℃~1170℃,能促使銅鋁等合金趨向于同時凝固;②對舊爐料認真消除油污水汽,按工藝精煉,熔煉速度不能過慢,做到勤除雜質,脫氧徹底。銅液出爐后,在真空抽氣爐中抽氣8~10min,觀察出氣煙道口,大多鋁青銅能抽出獨有的白色片狀煙塵,其與灰色煙塵一起排出;③爐內循環水不能有漏,盡量使爐底保持干燥,以減少水蒸氣與爐內化合物產生加熱親和。
3結語
(1)鑄件氣孔缺陷的產生是由很多工序中的一環不合格因素造成的,通過對每一道工序的嚴格控制,能夠有效的預防氣體缺陷的產生。
(2)如果鑄件發現氣孔,則應根據其所在的部位、形狀參照各環節的檢驗,分析產生的可能原因,快速尋找缺陷的源頭,改進生產條件和鑄造工藝,杜絕氣體產生,從而達到提高生產效率、保證質量、節約成本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柳吉榮.鑄造工技術(中級)[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220.
[2]柳吉榮,李新陽.鑄造工(高級)[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