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巖
摘 要:森林防火對森林資源破壞、林區社會穩定和生態環境建設都有重大影響,森林火災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但及時有效的預防措施還是必要的。我們要充分認識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思想上重視,工作上強化,做到保障生命財產安全和森林資源安全的統一,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森林防火;強化;指揮系統
一、森林防火工作現狀
1.領導高度重視,組織機構健全。林業局設有森林防火指揮部,由林業局局長任總指揮、黨委書任政委、林業主管局長任常務副總指揮、各部門科室負責人為森林防火指揮部成員。各林場(所)均設有森林防火領導小組,并建有“兩隊”(護林隊、撲火隊)。現有森林消防撲火專業隊8支120人,半專業撲火隊8支350人, 以林場(所)職工群眾為主的義務撲火隊8支400人。但是,林場(所)的巡護員對防火護林組織較渙散,人員配備還不足,管理及待加強。野外用火巡查制度不夠落實,查處野外違章用火力度不夠,處罰不嚴。安全撲火教育不夠全面深入,有待進一步提高。
2.防火基礎設施具有一定規模。現有防火林帶網222.8公里;以高山瞭望為主要任務的瞭望塔4座;以地面巡護為輔的護林員76人,摩托手50人,實現了以程控電話和對講機為主,車載臺和手機為輔的森林防火通訊指揮網絡;現有指揮、宣傳、督查相結合的森林消防指揮車8輛,滅火器具5000臺(把、套),其中油鋸80臺、風力滅火機200臺。但是,也存在防火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森林防火林帶比例不足,瞭望覆蓋面小,通訊網絡不夠完好,撲火機具簡單配備不足等問題。
3.野外用火的特點。野外用火事關群眾的生產生活,點多、面廣、線長,管理執行起來難度較大。一是用火主體發生變化。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林業經營主體已由以前的集體經營轉向個私經營,用火主體相應由以前的集中用火轉向分散用火。二是用火時間發生變化。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野外用火由以前的季節性用火轉為常年性用火。三是用火方式發生變化。隨著農民耕作習慣的改變,由以前的堆燒用火,轉為隨意點火。以上三個變化,給森林防火帶來困難。為此,要認真分析新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二、森林防火工作的發展思路
1.遵循的原則。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統領,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大美龍江、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總體部署,按照全省森工2013年工作目標、任務要求,堅持“預防為主、防救并舉、綜合治理”的原則,突出抓好“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切實提高野外火源管控、林火預警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全方位防控森林火災,全力以赴做到不發生重大、特別重大森林火災,不發生因森林火災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不發生因森林火災燒毀林場、村屯現象,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2‰以內,森林火災案件查處率達到97%以上,為建設現代大森工、新森工做出應有的貢獻。
2.奮斗目標。以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安全為宗旨,以實現森林火災“早預防、早發現、早撲救”和“打早、打小、打了”為目標,以全面提高火災預警和處置能力為重點,科學防火,完善機制,不斷提升森林防火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森林消防專業隊伍的軍事化、體能、撲火技能和火場安全自救能力,增強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的綜合素質。積極引進科學適用的先進技術,加強林火監測、防火通訊、林火阻隔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森林火災預測預報,及時掌握林火信息,提高森林防火的整體科技水平;建立健全防火組織與專業撲火隊伍,實現科學調度、指揮和決策,逐步實現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學化、法制化、專業化、現代化,不斷提高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的綜合能力,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和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3.具體措施。建立與完善森林防火責任制。森林防火工作實行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領導負責制。必須形成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下,通過法律、行政、宣傳等手段,認真做好森林防火的各項準備工作,對森林防火行政領導負責制的“五條標準”,使防火指揮部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齊抓共管、多策并舉的局面。以省政府下達的四項指標為依據,層層分解下達《森林防火責任書》到林場(所)及有關單位。明確森林防火責任,層層部署抓落實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預測預報體系和指揮系統。
充分運用高科技的林火監控技術和網上指揮系統,建立較先進的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包括指揮室硬件系統、通訊系統、信息網絡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等),實現省、市、縣、林場四級聯網,建立信息數據庫,建立具有文本、防撲火資源、人力資源、圖形圖像等內容的數據庫,實現上下數據共享。做好森林防火信息化的服務保障工作,提高人員業務素質,提高整體管理水平。配合瞭望臺(哨),隨時掌握轄區內的林火狀況,提供最新、快捷、準確的信息,為正確判斷和科學決策與指揮奠定基礎。林業局、林場(所)要健全嚴格的值班調度制度,建立以護林員為主體的巡山查火護林隊,在野外用火戒嚴期起到查禁用火和火情報告作用,對審批后的用火,起到監督護林作用。各級森林防火指揮部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森林火災撲救預案,規范森林火災撲救程序,明確指揮職責。一旦發生森林火警、火災,必須做到先電話報告上一級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確保各級森林防火指揮系統調度及時、信息暢通。 強化野外火源管理。由于氣候的異常變化和農業結構調整、農田承包、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農、林事活動已從過去集體集中用火轉向千家萬戶用火,從季節性用火轉向常年用火,造成野外用火點多、面廣、線長。因此,必須堅持森林防火“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基本方針,嚴格實行野外用火管理審批規定。探索野外火源管理規律,根據農、林事活動情況,養成有禁有放、疏堵結合的用火習慣。從根本上管好野外火源,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強化森林火災撲救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強森林撲火隊伍建設與管理。要達到森林消防總隊關于專業隊建設的標準,各單位要嚴格按照省《森林消防專業隊伍2013年訓練計劃》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撲火隊員體能、技能訓練和撲火演練,不斷提高撲火隊員的實戰技能和安全避險能力。二是要做好森林防火設施設備的檢修保養,在進入防火期前及時檢修運兵車輛、滅火機具和通訊設備,保證設施設備處于完好狀態。三是要認真落實好物資儲備,配齊配足撲火工具、食品、藥品及撲火一袋裝等相關物資,做好撲大火的準備。處置森林火災具有高度危險性和時效性,撲救工作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科學撲救”的思想,堅持“專群結合,以專為主”的原則,實現撲火隊伍專業化。防火緊要期隊伍集中守候待命,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