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影 戚庭躍
摘 要:本項目的研究是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長白山地區鄉村為核心研究區域,以農創平臺為主題,通過文獻理論梳理和實地調查研究,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從視覺改造為著手點,依托非遺產品植入、復活和生產型保護、鄉村研學、長白山區農特產品研發、當地紅色旅游資源、文化旅游等形式合力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創新開發新路徑、新模式,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長白山區鄉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智力支持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長白山區;三產融合;農創平臺
一、項目研究的目的
首先,運用所學知識,在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提升團隊成員自身創新力、創意力以及專業核心競爭力。其次,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落實,開創性的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以平臺建設為核心,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盤活農村產業提供智力支持和實踐經驗。再次,本項目是以長白山區為落腳點,以通化為基準,服務于山區,輻射全省。促進吉林省東南部地區的發展,使之更好的實現融合發展、聯動發展。最后,在創新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領會理論知識,進而內化為自身的核心素養,通過可復制的創新活動,助力鄉村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二、項目實施的意義
首先,將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促進非遺文化推廣各維度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在校期間所學文化知識和實踐成果,深入挖掘長白山區域農村發展優勢,整合農村資源,進行農村產業布局和規劃,利國利民、富農強省,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做出新時代大學生應有貢獻。
其次,順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合致力于服務鄉村發展的有志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以項目為抓手,培養和訓練團隊成員結合專業特長,提升創新創意活動的能力,有規劃的開展創業活動,助推鄉村產業發展,達到提升一產品質,布局二產項目、孵化三產發展的目標。
三、項目研究的內容
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以理論學習為先行,通過互聯網、圖書館、數據庫等多種渠道梳理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理論、政策內涵,整理關于農創平臺、鄉村產業等理論知識,了解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以實地調研與數據收集為依據,深入長白山地區鄉村開展系統的調研,收集長白山鄉村自然情況、產業發展布局分布、鄉村非遺和農特產品研發現狀等數據進行整理,客觀反映實際情況;以理論聯系實際為方法,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綜合挖掘文獻理論數據和實踐調研數據,構建農創平臺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的新模式,開發、編制和發放相關量表和問卷,通過大樣本統計分析對構建的理論進行實證分析,并結合實證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形成可復制不同治的模型范本,進而推廣鄉村振興模式。
第一,完善鄉村形象設計。主題包裝、IP化造勢是產業型鄉村文旅振興項目的重要途徑,通過主題包裝、IP化造勢,突出“一村一品牌,一村一視覺”理念,打造新的鄉村視覺形象設計。以通化市涼西村為例,其有特產品木耳,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包裝造勢,讓真正的優質的農產品通過互聯網直播帶貨等方式走向大眾視野。讓人們能夠在提到涼西村時立馬想到木耳,同時也能夠在提起木耳這一農產品時,第一個想到涼西村。使其成為百姓心中不可替代的產品。同時,我們一定要轉換對于農村的觀念,農村不該是貧窮的代名詞。現在的人們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他們閑暇時更喜歡放松下來,去體驗兒時自由的生活,而此時鄉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無論是曲折嶙峋的歸家路,還是炊煙渺渺的茅草屋都令他們無比向往。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打造不同的民俗體驗村和民宿休息區。開發兒時的游戲和帶有媽媽味道的菜等,形成鏈條式服務。只要你能放下手頭的工作,就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回家路。
第二,細化文化功能定位。從歷史維度重塑鄉村文化,以現實維度鞏固鄉村文化,以未來維度重構鄉村文化,挖掘鄉村本土文化,通過非遺植入、非遺復活、非遺生產型保護等措施,著力打造非遺產品,尋找鄉土文化與文化創意的“黏合”。山核桃拼貼和滿族刺繡是東北地區非常有代表性的非遺產品。 充分挖掘非遺的價值,使之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并存,使之在保留原有價值和色彩的同時,更加的貼合市場,貼合大眾。
第三,創新建立農創平臺模式。依據鄉村發展歷史和客觀現實,著力打造富有生命力的農創平臺,推動一產提質,包括改良當地耕地農作物品種,優化耕地、水田、林地改造及改良養殖方式;優化二產布局,包括以農產品初加工為主導的工坊、小型加工廠、家庭農場等,建立以非遺產品為主導的工坊、加工車間;施行三產孵化。包括農村電子商務,完成工業產品下鄉,農產品上行的體系建設,培育從事電商企業,完善鄉村餐飲與住宿條件,發展鄉村旅游企業開展鄉村文化旅游、籌建文創企業、非遺研學企業。通過農創平臺,實現點線面結合,一二三產融合新模式。
第四,開發農村創新創業升級與產業發展新動能。利用大學生的知識和社會影響力,協助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資源,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新創業”理念,培育農民創新創業群體,推動農創平臺持續健康良性運轉。
四、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探索長白山地區農創平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模式。其關鍵問題在與農創平臺建設模式及其推廣性。而筆者所提供的也只是一些綜合式的模式探索,大部分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缺少推廣性和實踐性。未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把目光聚焦在長白山地區。促進其三產融合模式的發展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方堉,張欣蓓,林家俊,朱朝枝.農村三產融合的困境分析及其破解路徑[J].當代農村財經,2021,(09):52-55.
[2]李敏.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C].中共中央黨校,2019.
[3]李玉磊,李華,肖紅波.國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世界農業,2016,(06):20-24.
[4]胡柏.統籌城鄉發展“五位一體”解決方案[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08):21-25.
[5]卞瑞鶴.中央一號文件:切實穩住“三農”基本盤[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9,(03):15-17.
作者簡介:
徐影(2000-),女,吉林長春人,通化師范學院本科在讀,歷史學專業。
通訊作者簡介:
戚庭躍(1981-),男,吉林通化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歷史學。
基金項目:2020年吉林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長白山地區農創平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模式研究”項目(s20201020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