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烏芝瑋

摘 要:近年來,環境、社會和治理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碳中和也逐漸成為熱點議題。同時,ESG債券市場日益壯大,增長近110倍,因此ESG也成為企業非財務因素評價的重要框架之一。本文根據目前碳中和與ESG評價體系對ESG投資現狀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碳中和;碳達峰;ESG;債券;
1.碳中和的遠景目標
目前碳達峰、碳中和已逐漸成為全球性議題。“碳達峰”是指在某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的碳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使用新能源等形式實現正負抵消,從而達到相對“零排放”。美國、英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均承諾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提出更早的碳中和目標。2020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12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明確:到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 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 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中國對碳中和的承諾給全球綠色發展注入了更強大的信心。
2.碳中和與ESG評價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因為我國仍處于碳排放上升階段,所以我國的碳中和之路將更為陡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帶來的生產結構變化也更為快速和劇烈,隨之而來的更有投資理念的轉變、資本市場的巨大機會以及和氣候變化相關的部分金融風險。因為在碳中和之路當中,ESG投資大有可為。
20世紀70年代,全球面臨的社會和環境資源可持續性問題日益嚴重。1973年1月成立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強調了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對股權定價的重要性,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投資理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1992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希望金融機構能將企業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表現納入決策過程中。隨后,環境(E)、社會(S)和治理(G)逐步成為國際社會衡量經濟主體可持續發展能力最主要的三個維度,ESG 也因此成為企業非財務因素評價的重要框架之一[2]。
具體而言,環境(E)層面主要關注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是否具有環保意識和相應的責任擔當, 確保對環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并制定相應的環保政策;社會責任(S)層面主 要是關注員工的權益,強調企業的生產活動要基于長遠的視角,這表明公司追 求自己的利益同時,也需要關注員工、消費者和其他社會參與者的利益;公司 治理(G)層面是指向公司和其他所有相關者之間的平衡機制,其中包括處理不公平和違背道德的潛在風險。
3.ESG債券投資現狀分析
3.1 ESG債券的現狀
過去十年,全球ESG債券市場迅速擴張,從2010年的50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近5500億美元,增長110倍[1]。據國際可持續投資聯盟2020年調查報告(GSIR 2020)顯示,2020年機構投資者在ESG投資中占比達75%,是個人投資者占比(25%)的三倍。隨著個人投資者對ESG投資理念的不斷了解及公司披露數據逐步完善,目前機構投資在ESG投資中占主導地位,但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意愿增長較快。目前,個人投資者占比從2014年的13%提升至2020年的25%。機構投資者成為ESG債券市場的投資主體,個人投資對ESG債券市場的興趣日益增強。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引領ESG債券市場的發展,新興市場將成為未來的主要增長動力。
3.2ESG債券投資所面臨的挑戰
目前,全球ESG債券市場發展勢頭良好,但是,不容忽視的是,ESG債券在實踐過程中也表現出標準不統一、信息披露不充分、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
主題類債券標準不統一。目前,已有較多機構發布了相應的ESG債券標準引導,一些常用的債券標準如表 1 所示:
目前,這些標準為全球ESG債券市場提供指引,但是這些標準并不統一,“綠色” 等項目分類也存在一定爭議。ESG債券發行中若缺乏明確的標準,將會增加債券的發行成本及投資負擔。不統一的債券標準增加了國際投資者的投資障礙,尤其對跨境投資帶來負面影響。
信息披露尚不全面。ESG債券發行公司需要披露資產負債、資金流量等財務數據之外,還要求公司披露治理、人權、污染排放等相關數據[3]。但是,目前ESG債券市場信息披露仍然存在披露標準不統一、不及時、可比性較差等諸多問題。
公司信用評級體系欠完善。ESG 主題債券除了具有傳統債券的特點外,還需要評估其環境、社會、治理效益。傳統公司信用評級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上存在一定欠缺,未考慮債券發行人執行相應ESG債券標準對財務因素的影響,如公司執行主題債券標準時將面臨成本的增加以及 對現金流帶來負面影響等因素。ESG綜合信用評級的建立將有利于發行人發行ESG債券,也能提高發行人的聲譽。此外,相關信用評級體系還能幫助投資者提高投資的準確性、規避部分風險。當前,已有一些評級機構如惠譽、穆迪等開發了各自的ESG公司信用評級系統。但是由于各國宏觀政治經濟環境、管理模式及信息披露的差異,ESG公司信用評級體系并未在大多數國家廣泛應用。
總之,當前,新興經濟體ESG債券市場發展進程較為緩慢,由于ESG債券標準、技術上 的“爭議”和“質疑”,導致國際資金主要流入發達經濟體的金融市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許多新興經濟體面臨刺激經濟增長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兩難困境。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承諾減少碳排放,近年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ESG主題債券的興趣也有所上升。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 1.2 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隨著凈零碳目標相關政策的落實,未來中國ESG債券市場增長勢頭將更加強勁,擁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邊衛紅,全球ESG債券的市場結構特征及挑戰[J],宏觀觀察,2021。
[2]段小樂,楊一凡,ESG投資機器在碳中和、碳達峰上的體現[J],國金證券,2021。
[3]雒雅梅,碳中和之路,ESG投資大有可為[J],西部證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