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泰

帶孩子看中醫,脾胃經常被提及:脾胃不和、脾胃虛弱、脾胃受傷……為什么脾胃對于孩子來說那么重要?為什么孩子的脾胃容易不和?怎樣做才能保護孩子的脾胃?讓我們來詳細地了解一下與脾胃有關的那些事。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成長非常重要。但在日常養育中,家長的一些做法無意中會傷到孩子的脾胃,導致孩子的健康出現問題。為護佑孩子健康成長,從現在開始,好好呵護孩子的脾胃吧。
脾胃,健康的基石
脾胃健康為什么那么重要?
中醫所說的脾胃,并不僅僅說的是人體結構認知里面的脾臟和胃臟,更是指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水分和生化氣血的根本所在。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我們一生的精血全有賴于脾胃消化吸收、轉化食物所得。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唯一能量來源就是吃進去的食物,如果人體的脾胃功能出現問題,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無法正常轉化能量供人體使用,人體肯定要出問題。脾胃對于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日常生活是第一重要的,也是最最基礎的,所以我們說脾為后天之本。
孩子處于快速生長發育期,尤其是嬰幼兒時期,發育非常迅速,這個階段需要的營養也是最多的,身體各處的發育都有賴于脾胃的高速運轉,所以,孩子需要強健的脾胃。
脾和胃是怎么分工協作的?
脾胃實則包含兩個方面,胃主納,脾主運。胃負責暫時承接和貯存食物,脾負責將胃接納的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
如果胃納功能異常,會導致孩子食欲、食量下降,惡心嘔吐,甚至會出現上腹部疼痛、脹氣等情況。
脾主運化,包括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整個過程,脾運化不正常表現為暫時的食欲正常,或者部分孩子飯量大,特別能吃,但就是不長肉,個子也長得慢,看起來瘦瘦小小的,面色暗黃沒有光澤,大便不成形或前干后軟,有的孩子還會眼圈發青,經常感冒,這些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脾運化失常。
為什么那么多孩子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脾常不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表現,究其原因,一是與孩子的生理特點有關,二是與家長的喂養不當有關。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孩子生長旺盛,一方面對營養的需求較成人相對較多,脾胃負擔較重;另一方面孩子是稚嫩之體,陰陽均為幼稚狀態的“稚陰稚陽”,脾胃稚嫩,比成人更容易因為受到外界的影響造成脾胃受傷,引起運化功能失調,出現嘔吐、積滯、腹瀉、厭食等。
在孩子出現食欲下降、食量減少、身體瘦弱、生長發育落后時,家長往往會想到要給孩子多吃肉等高蛋白食物,以增加營養,促進生長發育。殊不知,在孩子脾胃已經失調的狀態下,過多進食肉類等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脾胃負擔,進一步阻礙營養的吸收,并加重脾胃不和,時間長了,孩子的脾虛癥狀就出來了。中醫說脾主四肢,脾虛的孩子除了不愛吃飯、消化吸收不好,還表現為少氣懶言、不愛活動、渾身沒勁。不愛活動,運動量少,又會加重脾虛,脾胃功能異常的不良循環圈就這么形成了。
脾胃不好百病生
脾胃不和、受傷的表現
脾胃不和指脾胃功能失常,一方面是胃的受納功能失常,另一方面是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脾胃不和可分為虛證和實證兩個常見的證型。
虛證的具體表現:體形偏瘦或虛胖,面色沒有光澤,膚色發黃、發暗、發黑、發青,容易出汗,總是說累,食欲不振,大便先干后軟或大便偏稀,稍微多吃一點東西就會嘔吐、腹瀉。
實證的具體表現:面色發紅,口唇發干,情緒容易躁動,小寶寶可能會夜啼,大孩子可能比較容易跟同學、家長吵架,有的孩子晚上睡覺說夢話、蹬被子,甚至出現夢游。大便干結且氣味特別難聞,早上起床孩子有眼屎、有口氣。這樣的孩子吃飯的情況往往走兩個極端,一種是特別能吃,另一種是食欲嚴重下降且時常惡心、干嘔。
脾胃不和,累及全身
脾為后天之本,根本被動搖,全身各處都會出現問題。明代醫家孫文胤說:“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脾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營養五臟;脾胃受損,則氣血生化之源虧乏,影響五臟的正常功能。所以中醫常說,脾胃不好百病生!
● 脾胃不和最直接的就是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孩子會有積食、呃逆、腹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飲食攝入異常的表現。長期食物攝入不足,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和全身健康都有影響。
● 呼吸道疾病也與脾胃有關。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土生肺金,孩子咳嗽日久不愈,是因為脾虛則肺氣也虛,只要把脾胃調整正常,氣血生化源頭充足,肺氣也會變足,咳嗽自然容易痊愈。此外,清朝李用粹《證治匯補·痰癥》中提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是體內水液不能正常轉運而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產物。脾主運化,不僅運化食物,還運化水液。如果孩子吃了過多甜的、油膩的、生冷的食物,會導致脾不運化,水液不能很好地被轉運出去,形成水濕,濕聚成痰,俗稱食痰。這樣的痰會因為孩子脾胃不和而反復出現,痰液貯存在肺內不清,孩子自然會反復咳嗽。
● 脾胃不和還可影響孩子的睡眠,影響生長發育。消化不好,胃內的食物不能及時下輸,孩子就會出現睡覺翻來覆去不安穩、說夢話、蹬被子、夜啼反復不愈等,長期睡眠不良,生長發育就會受到影響。
● 脾胃不和,濕氣四散,外溢皮膚和皮毛,會導致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濕疹等疾病反反復復,不易好。
脾胃怕什么?
一怕涼。如果孩子一到夏天就常吃冰激凌、冰西瓜,喝冷飲,滿足了一時的口腹之欲,卻傷害了脾胃。生冷的東西帶著大量寒氣直入胃腑,傷及脾胃陽氣,可以直接造成脾胃功能異常。
二怕雜。飲食不節,一天之內或一餐中,攝入不易被消化的食物品種過多,或者吃的食物雜亂,各種零食、肉食、點心隨便吃,熱的冷的不加節制,孩子的脾胃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其完全消化掉,很容易出現積食,導致消化不良,脾胃受損。
三怕撐。孩子不知饑飽,遇到好吃的就停不下嘴,吃得過多,不但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反而會造成積食,損傷脾胃,導致孩子出現腹痛、嘔吐,因為這時胃是在抗議:“食物太多了,我受不了,我要把多余的東西推出去!”
四怕生。生指兩個方面,一是經常吃生食,二是食物烹飪不熟。孩子的脾胃功能本來就比成人弱,容易出現積食,經常吃生食(如生魚片)或吃了沒完全烹飪熟的食物,孩子稚嫩的脾胃很難消化吸收,而且生的食物還可能不衛生、有寄生蟲,所以盡量不要給孩子吃生食,食物要完全做熟后再給孩子吃。
調整脾胃三部曲
日常飲食調節
脾胃正常運行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既是基礎又是關鍵,而日常飲食又直接關系到脾胃功能的正常與否。家長要認真調理日常飲食,不但要保證孩子營養攝入足夠,還要避免不當的飲食損傷脾胃,影響健康。
● 幫孩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按時吃飯、不挑食、不偏食。吃飯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吃得過快、過飽,此外還要注意飲食衛生,提醒孩子飯前洗手,飯后漱口,生吃的水果和蔬菜要徹底清洗干凈后再給孩子吃。
● 針對不同體質的孩子采用不同的飲食方案。脾胃虛弱偏內寒的孩子平常要吃溫熱的食物,避免生冷,尤其是冷飲,可適當多吃山藥、芋頭等有健脾作用的食物。脾胃虛弱而有內火的孩子平時應少吃干燥、油炸、辛辣、寒涼的食物,盡量不吃燒烤,可以適當進食胡蘿卜、南瓜等食物,以幫助清除胃火。
● 食材多樣化,避免長期進食單一食物種類造成的潛在營養不良。碳水化合物、動物性食物、優質植物蛋白、蔬菜水果、堅果等食物在日常的家庭食譜中都需要規律地出現,品種齊全才能保證營養均衡。此外,食材的搭配也很重要,合理的搭配既能夠保證營養均衡,又能夠有針對性地加強某些營養,比如魚和豆腐搭配可加強補鈣,豬肝和菠菜搭配可補血,羊肉和蘿卜搭配能促進吸收、防止積食,雞肉搭配栗子可補虛健脾。
● 選擇健康的烹飪方式。家庭烹飪的原則是多蒸煮,少油炸或燒烤。清蒸可以讓食材盡量保持原汁、原味、原形,是家常菜最適合的烹飪方式之一。煮也是健康的烹飪方式之一,經過清水煮熟的食物,既能避免炒菜的油膩感,也減少了因為高溫導致的食物營養的流失。燜的方式也不錯,做法簡單,食材處理好直接全部放入鍋里,調味,經過一定時間的燜煮,一道美味就完成了。
不同的脾胃不和,不同的按摩方法
清代吳師機在《理瀹駢文》里面說道:“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中醫的推拿按摩通過對外在的穴位或特點部位進行特殊的手法刺激,對于脾胃異常的孩子有很好的效果。正是因為外治和內服藥依從的都是中醫的醫理,所以同樣需要辨證治療,根據孩子脾胃的虛實狀態在不同的穴位采用不同的手法進行按摩。
脾胃不和之虛證:如孩子精神不佳,少氣懶言,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水滑,大便稀、溏泄,可以采用逆時針運八卦和摩腹、補脾、逆時針揉按足三里、捏脊等。如果有大便干結多日未解的話,可以按揉天樞、大橫等穴位促進排便。
脾胃不和之實證:如孩子食欲不佳,舌紅苔黃或白厚苔,有口氣,大便干,可以采用順時針運八卦、揉板門、清補脾、搓四橫紋、清六腑及捏脊等手法。
中醫古語的現代解法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
小兒臟腑較嫩,稚陰稚陽,脾胃功能也處于生長發育時期,進食過飽必然會給脾胃帶來壓力,長期反復進食過飽的刺激會導致脾胃功能下降,導致積食積滯,積而生火,會帶來一系列的后續問題,比如食欲下降、消化吸收異常、腹痛、腹脹、泛酸嘔吐、大便稀溏,進而影響到其他臟腑如心肺等功能。所以,才有了“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的古語。
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三分”到底是多少?這個程度怎么把握?實際上,“三分”并非一定要讓孩子少吃三分,而是意指家長不要給孩子吃得過多、過雜。比如有的家長習慣于給孩子準備超過孩子食量的飯菜并要求他都吃完,或看孩子愛吃某樣菜就不加限制地讓他吃,明顯超出了平時的食量,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導致“小兒不安”,而正常的食量是可以的,不必刻意減掉孩子的正常食量,只要保持家庭的正常飲食習慣、保持營養均衡就可以了,畢竟孩子需要充足的營養來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
胃不和則臥不安
經常有家長問:“孩子晚上睡覺總是不老實,滿床打滾,還磨牙、說夢話,怎么回事?”這時候家長可以在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看一下他的舌頭,就會發現孩子的舌頭上有白白厚厚的一層舌苔,跟剛剛喝完酸奶一樣,嚴重的可能還有淺黃色的舌苔。這就是中醫說的積食了,所以孩子睡不安穩。“胃不和則臥不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晚餐進食過飽,或者吃了太多肉食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臨睡前又吃了不少零食,會造成孩子上床睡覺時胃里還有大量的食物沒有被排空,孩子入睡后,脾胃還需要辛苦工作,把胃內存留的食物不斷消化、轉輸,這樣就會造成兩個方面的后果:一是入睡后孩子的身體處于靜止狀態,無法幫助脾胃運化,只能靠脾胃自我工作努力消化,很容易造成積食;二是脾胃長期過度工作傷及脾胃本身,造成脾虛、脾胃不和,更容易積食。在身體和大腦都進入睡眠和安靜狀態的時候,只有胃在不斷地蠕動,不斷地刺激著身體的神經系統,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深度睡眠,導致孩子睡不踏實。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常常出現“夜不安”的情況,很大原因就是物質極為豐富的今天,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吃的,家長也希望孩子吃得好、長得好,因此只要孩子想吃就讓孩子吃。但“食貴有節”,并不是給孩子吃得越好、越多,就越利于他的生長,超出了他的脾胃所能承受的工作量,身體就會出問題。所以,孩子入睡前不要進食,晚餐不要吃得過晚、過飽,適當減輕脾胃的負擔,既可以提高孩子的睡眠質量,又能促進營養的消化吸收,保護脾胃健康。
胃喜溫不喜涼
中醫認為脾是臟,通“藏”,即收藏,貯存精微物質的臟腑,是實體的臟腑。而胃是腑,通“府”,就是說胃是空腔臟器,內部是空虛的。臟是實為順,腑以通為順,五臟六腑皆是如此。
正常情況下,胃是通順的,食物進入之后不會長期停留,簡單消化之后需要通過胃腑繼續轉輸向下,一旦胃的通順功能異常,比如積食、濕熱、氣滯等影響胃的通順,必然造成積滯,積而化熱,胃火即生,總想喝點涼的吃點冷的,清涼的食物進入胃腑,暫時中和了胃火,會帶來短時間的舒適感,但是,如果不及時就醫調理這種失和狀態,反復進食寒涼食物必然會傷及脾臟,造成脾的功能異常,反過來又會加重津液輸布異常和胃腑積滯。所以,表面上看似胃喜清涼,實則是胃喜溫不喜涼,冰激凌、雪糕、冰西瓜這些清涼食物,要少給孩子吃。
一頓吃傷,十頓喝湯
孩子一頓飯吃得過飽、吃不易消化的食物過多,傷及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會造成腹痛、腹脹,甚至腹瀉、嘔吐,到醫院被診斷為急性胃炎、胃腸炎之后,治療的第一條醫囑就是吃流食,其次加上保護消化道黏膜、對癥補液等,這樣一來好幾天不能正常吃飯,只能進流食,可不就是“十頓喝湯”了。類似的話還有“一飽為足,十飽傷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等。所以,家長要注意保持孩子飲食有度,饑飽有節,避免孩子無節制地吃愛吃的食物。
當然,飲食有度并非不讓孩子吃飽,而是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明顯超出他平時的食量,或過于偏重某一類食物,比如肉食吃得過多。只要做到食物均衡搭配,每頓不明顯超出平時的食量,就不會導致孩子出現食傷。
特別提醒
● 足三里穴這個穴位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橫指(用孩子的手量)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是足陽明胃經的要穴,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脹、發熱的感覺,才能保證效果。
● 如果孩子病情較重,或者遷延不愈,建議盡快去醫院就診,完善檢查,明確診斷,進行專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