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星波


海洋豆莢學院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一種創新,可以改變傳統的陪伴方式,很值得分享給其他父母們。也許每位父母都可以從身邊開始,嘗試搭建一個獨具特色的豆莢學院。
豆莢學院是誕生于疫情期間的一個“新物種”,之所以稱之為豆莢,是因為學院小到可以只有五六個孩子,是一種互助學習型組織,孩子可以隨意進入或退出。我所創辦的海洋豆莢學院經過3年3個版本的迭代,終于初具雛形,但是隨著孩子要升入五年級了,豆莢學院依舊面臨著新的挑戰。
我之所以給孩子搭建了這樣一個學習型組織,是因為自從孩子上了一年級,家里就開始了“雞飛狗跳”的生活,一邊是媽媽批評孩子,一邊是孩子痛哭流涕,看到這種狀況我覺得應該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我們的陪伴方式還不夠好。當時我們居住的小區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呈現出兩極化的現象,一種是孩子每天輾轉于培訓班之間,另一種是父母沒有時間管孩子,完全放養,這都不是好的陪伴模式。也就是從這個時候,我開始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于是就有了現在的海洋豆莢學院。
1.0版本:放學后的運動小組
在剛開始的時候,海洋豆莢學院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只能算得上一個放學后的運動小組。經過我的思考,只有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吸引,才可能把孩子留住。所以我就買了很多體育器材,組織孩子們一起參與室外運動,一起玩。之后,我們也會坐下來談一談“詩和遠方”,因為我對科學比較感興趣,所以經常給孩子們講一講宇宙、恐龍、星空等,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們講文明、講禮貌。經過一年多放學后在一起的時間,很多孩子養成了運動的習慣,他們也更愿意在一起做別的事情。
2.0版本:海洋啟發俱樂部
受“得到啟發俱樂部”的影響,我所居住的又是海洋城,所以就把這個小團體命名為海洋啟發俱樂部。經過了1.0版本運動習慣的培養,所以在2.0版本的時候,我在活動中加入競技的元素。以組織孩子學習羽毛球為例,為了增加趣味性,我們設置了50組循環賽,包括單人賽和雙人賽,每天固定安排幾場比賽,邊練邊打。我們沒有專門的教練,剛開始孩子們發球、接球的姿勢都不對,我們就每天照著視頻反復練習,相互糾正。剛開始孩子們使用的球拍都是我提供的,前后共買了28副,后來循環賽結束后,父母們看孩子打得不錯,才專門給買了球拍。最后比賽勝出的4人組成績非常優異,在學校里可謂是打遍年級無敵手。
3.0版本:海洋豆莢學院
這一年,“得到”的沈祖蕓老師又提到了豆莢學院的概念,我覺得無論是理念還是形式,我這個運動小組與豆莢學院都是非常契合的,所以我們將海洋啟發俱樂部更名為海洋豆莢學院。
這時候,我們的活動也從室外擴展到了室內,增加了讀書座談會、心得分享、泉靈語文課學習、詩詞大賽等。讀書座談會是我們一項經常性的活動,為了給孩子營造足夠的儀式感,我專門買了幾張木桌,圍成馬蹄形,每個人發言的時候都要站到中間,而且還會全程錄像。讀書座談會開始后,首先請每個孩子分享(時長5分鐘),可以講故事或者是自己的理解,接著相互提問(時長10分鐘),最后回復他人的提問(5分鐘)。讀書座談會不僅幫助孩子培養了思考能力和交流學習的習慣,而且提高了他們的演講能力。其中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在全校演講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全校共設置了2名一等獎),而且這個孩子不是單純地背稿子,而是和觀眾有互動,是在真正地演講。
后來,我又了解到費曼學習法—以教代學的學習方式,所以就組織高年級的學生給低一年級的學生講題,比如讓五年級的給四年級的講,一般情況下兩個高年級的學生相互配合,最終達到的目的是讓低年級的孩子聽明白。這個過程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而且鍛煉了孩子的表達力和溝通力。
孩子的變化很大,也很慢
豆莢學院是比較新穎的家庭教育模式,倡導的核心理念是以孩子為中心,以未來為導向,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經過3年的活動,證實豆莢學院不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對于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顯著的。
● 成績提升了
從學習成績上來看,3年來堅持參與豆莢學院的6個孩子的成績都名列前茅。
● 提問的積極性上來了
老師反饋孩子提問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在豆莢學院的活動中,我也喜歡向孩子提問,并且也鼓勵孩子們之間相互提問,通過提問提高思考質量。
● 寫作業拖延問題解決了
經過我和其他父母的溝通,基本上達成了孩子寫完作業后,可以自由安排時間的共識,所以孩子們都能很積極地寫作業,基本上在周五放學前就能把作業寫完,因為如果作業完不成,就不能參與周六日的活動,比如去博物館、打球、騎行等。孩子二年級的時候,我就組織他們去松山湖騎行了32公里,孩子們都堅持了下來。
● 自主性增強了
以前都是我來安排周末活動,現在基本上都是孩子們自己計劃,我們父母來提供保障和服務。暑假開學前的一個周末,孩子們決定到松山湖騎行,我的工作就是開車把這5個孩子送過來,然后陪著他們一起騎。孩子在騎行過程中都表現得特別有秩序,還懂得了相互照應,從頭到尾6個人都是在彼此的視線范圍內。中途因為意外需要重新規劃路線,孩子們很有條理地按照我們之前學習的重新排列相關要素,尋找最優解的思維方式,重新規劃路線。
● 情緒力提升了
有一次,我家孩子因為騎行時不小心,腳后跟意外受傷了,如果放在兩年前,孩子肯定會號啕大哭,但是這次他卻很平靜。一方面我經常帶孩子們運動,摔倒磕傷是常有的事,孩子習慣了;另一方面,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引導孩子去感受身體上的變化,獲得一個更加準確的反饋,從而避免自己受到情緒的控制。
● 同理心培養起來了
有一個孩子告訴我他想去游泳,但他的爸爸媽媽不讓去,事后反思的時候他說如果自己能先理解爸爸媽媽的擔心,幫助父母舒緩情緒,父母可能就會同意了。孩子們在一起也經常發生沖突,這時候就會有第三個孩子主動介入和調解,不一會兒他們就會跟對方說:“情緒風暴來了,我又被影響了。”然后就能快速地和解了。
我和孩子共同成長
做豆莢學院,我一直都樂在其中,還因為參與孩子的學習獲得了個人的成長。從組織豆莢學院以來,我開始大量看書,發現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提高了,可能是得益于學習的目標很明確—學完之后,我要講給孩子們聽,而且要讓他們聽懂。比如我之前看《羅馬史綱》,總覺得很混亂,但現在因為要給孩子講,所以也就梳理出了結構,能把所有的故事串在結構里了。
從身邊開始組織一個豆莢學院
我做豆莢學院,就是在探索一種新的陪伴方式,這種伙伴式的陪伴成長,目前來看效果不錯,所以其他父母也可以從自己所在的社區開始,給孩子們搭建有特色的豆莢學院。這里給大家分享幾點注意事項:
● 不要奢望有多少個孩子參與
豆莢學院的學習方式更加注重于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孩子能否參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對教育的理解,時間會篩選出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伴,哪怕只有一兩個孩子也可以開展。
●不要計較其他父母的付出
豆莢學院就是孩子們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啟發,所以不要計較其他家長參與的多少。
● 不追求高大上的活動
我們只需要從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開始,邊學邊嘗試,慢慢地升級迭代。
● 調動出孩子的主動性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因此各項事物要逐漸發展為以孩子的意見為主,讓孩子自己做好學習規劃,形成自主學習、善于自我管理的模式。
結語
培養兒童創新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在策劃的最后一部分,我們著重講了幾個生活層面中的創新方式,希望父母也能對創新這個概念有更多元、更輕松的理解,也能和孩子一起,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好奇,一起探索未知,一起解決問題,一起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