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標,陳志博,宋一秋
湖南隆曐建設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
人工挖孔樁無須使用大型設備,相對木樁、混凝土打入樁相較抗震能力更強,與沖擊錐沖孔、沖擊鉆機沖孔等相比造價低,被廣泛應用于公路與民用建筑工程。超大直徑人工挖孔樁基礎形式多樣,端阻力與側阻力間構成的比例也略有差異,受力狀態更是復雜。為此,在設計過程中,需根據工程地質條件與場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樁基形式,通過計算確定樁基參數,確保樁身結構質量[1]。
某城市商業中心建筑工程地面以上75層,地下5層(其中地下1層附帶夾層)。塔樓建筑高度為329.4m,裙樓的高度為30.92m,地下埋深約為23.0m,總建筑面積達164066m2。樁基礎選用人工挖孔樁,數量為157根,樁身長度為19.6~35.20m,為超大直徑人工挖孔樁,經調查,單樁最大的混凝土澆筑量達1000m3,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樁身混凝土強度為C40~C45。
設計階段,組織人員對場地及周邊進行調查,發現無任何污染源,環境分類為Ⅱ類,地下水水質較好,對混凝土與鋼筋無腐蝕作用。同時進行地質調查,結果顯示場地地質條件優良,無滑坡等,場地的東北面切坡后形成高度為7m左右的巖土邊坡。擬建場地內地層中有紅黏土,分布不均,厚度不一,其中有1/3區域存在紅黏土流失問題,若將紅黏土層設置為持力層,則需采取適宜的處理措施穩固基礎,并對地基沉降進行測算,避免建筑物因不均勻沉降而引發結構損壞。但是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處理成本高,任務重,最終決定將中風化基巖設置為持力層。
文章所述工程選用有限元實體模型,對超大直徑人工挖孔樁基礎設計參數進行計算分析,結合以往工程案例與設計方案,分別對矩形挖孔樁、圓形挖孔樁的土壓力與具體布設方法進行探究。構建模型參數如下:對地面以下4.0m范圍內的主動土壓力進行計算;在地面以下5.0m范圍內設置的各土壓力數值,以5.0m位置的主動壓力值作為參照。圓形樁孔為側向受土壓力拱,是受壓的主要構件。工程中護壁土壓力計算選用靜止土壓力計算方法,而深度方向則按照矩形挖孔樁土壓力特性與分布規律進行設計。
按照《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的規定,依據該工程項目建設規模,使用功能設定,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工程場地基礎與建筑結構的復雜性等各因素,最終確定該工程建筑物樁基設計等級為乙級。
建筑樁基礎按照承載特性可分為摩擦型樁與端承型樁兩類;按照成樁形式的不同可分為非擠土樁、部分擠土樁與擠土樁;按照樁身直徑大小可分為小直徑樁、中等直徑樁與大直徑樁三類[2]。經前期對該工程場地的勘察與設計人員分析,最終確定建筑物樁基礎采用低承臺混凝土超大直徑人工挖孔樁。該工程挖孔樁護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施工所用混凝土為商品混凝土,均為機械自動攪拌,人工輔助查看即可。挖孔樁護壁厚度為150mm;樁身長度為12~ 13m。
(1)樁承載力計算。基于《建筑樁基檢測技術規范》(JGJ 106—2014)中的相關內容,樁承載力檢測方法為靜載試驗,通過千斤頂對樁身逐級施加荷載,在基坑開挖結束后進行。為降低加載量,試驗樁可不設置擴大頭。對于樁身混凝土應力分析,需在樁身埋設混凝土應變計,對各界面的應力水平進行測量,后配合荷載計監測樁端的負荷狀態。通過樁頂混凝土應變計測量所得數據,明確各級加載與樁頂截面混凝土應變的關系,后對各界面受力進行計算[3]。試驗樁荷載與沉降曲線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31層試驗樁曲線呈緩變形特征,在加載力最大的情況下,樁頂的沉降為9.24mm;16層試驗樁與31層試驗樁相較,變形速率較大,在加載的初始階段,分級沉降量與殘余變形較大。由于在最大加載條件下樁頂的沉降量小,為10.64mm,加載與變形量較小,曲線平緩,無明顯轉折點。此次試驗使用的加載設備有限,2根試驗樁均加載至極限狀態,樁側各土層的側摩阻力也達到極限狀態,尤其是帶有護壁的特層,樁側阻力呈現下降態勢,而樁端的承載力剛剛開始發揮。根據以往工程資料與31層樁Q-s曲線的特點,基于雙曲線法對樁的極限承載力狀態進行評估,但是16層樁因端阻不能客觀體現持力層狀態,因此不可作為參照樣本,而是將31層樁作為預測樣本。經分析可知,各加載點的擬合誤差絕對值小于7%,擬合效果理想。根據預測曲線,列出沉降與承載力的對應值,根據關于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的取值規定,該樁最大沉降值可取0.05D(D為擴大頭直徑)對應的沉降值作為極限承載力,則預測曲線推算樁的極限承載力則可取10370kN。

圖1 試驗樁荷載與沉降Q-s曲線
(2)沉降計算。將中風化基巖作為持力層,需將孔底部的浮土清理干凈,當樁身負荷后產生的沉降量較小時,可直接忽略。
(3)樁身配筋。樁身主筋配筋標準為最小配筋率不得小于0.4%樁身截面,數量不得小于8根。在地震或風荷載較大的區域,主筋長度要求為能夠伸到底部,當樁身較長時,50%的鋼筋可伸至底部,其余伸至1/2樁長位置即可,擴底位置無需另外配筋。樁帽下1~1.5m范圍內,箍筋型號為Φ8mm~Φ10@100mm,其他位置為Φ8mm~Φ10@300mm,選用的是封閉單肢箍或者是螺旋箍,相鄰箍的間隔距離為2m,中間設置型號為Φ12~14mm的鋼筋,并焊接加勁箍筋[4]。矩形樁護壁計算時,以受彎構件與兩側固定板為參照物,或將矩形挖孔樁護壁視為偏心受壓構件,將護壁長度記為L1,經分析符合規范要求,高于最低限值;圓形鋼筋混凝土樁護壁配筋計算時,長度取0.3πd(d為護壁直徑),護壁結構具有土體起拱作用,后期可適當調整。按照現行規范,工程中端承樁通常配筋符合規范,高于最小配筋率0.2%,樁身直徑最小為800mm,擴底樁的擴底直徑小于2倍樁徑,符合規范。
(4)護壁厚度設計。對該工程8#樓的人工挖孔樁進行計算,孔樁截面尺寸為2m×3m,土的重度γ=19.5,土的黏聚力c=20,土的內摩擦角φ=22。假設樁頂下5m位置土壓力為樁護壁所受的最大土壓力,經計算得到σmax=44.4kN/m2。
最大彎矩計算:

式中:M為最大彎矩;q為地面荷載;l為樁長;k為安全系數。
護壁厚度計算:

式中:d為護壁厚度;M為最大彎矩;H為挖孔樁護壁深度;RH
P為混凝土軸心受拉的抗拉強度。剪力控制下護壁厚度計算:

式中:ha為計算處地下水位;V為最大剪力;βh為土和地下水對護壁的最大側壓力;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b為實際護壁厚度。
取a1=25,則實際高度h≥hc+a1=100mm,其中hc為地下水位高度,a1為護壁的內半徑。經過計算得知,實際護壁厚度b2=200mm,滿足剪力控制要求。
工程實踐表明,選用超大直徑人工挖孔樁工藝操作簡便,與鉆孔擴底樁相比造價低30%,可有效降低建設成本,經濟效益顯著。同時,將其與鉆孔灌注樁進行比對,人工挖孔樁樁底擴大,逐漸形成鍋底形狀,可有效改善地基的受力情況,承載力也可提高20%。建成后對該商業中心建筑進行持續觀測,總沉降量與沉降差小,符合現行規定,可為類似地基基礎設計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