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和德國作為亞歐大陸兩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穩定性力量,也是東西方的兩個大國,何以保持關系的順利發展?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優勢互補,4個詞,16個關鍵字總結過去,指導未來。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10日晚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習近平希望德方“推動歐盟堅持正確對華政策”,默克爾則表示希望歐中投資協定“盡快順利批準生效”。“這是一個合作的信號”,德國漢堡中國問題學者德萊赫爾表示,中國國家主席同一天分別與美國和歐洲大國德國領導人通話“意義重大”,這是中國加強國際對話合作、倡導“世界多極化”的象征,“這兩通對話也為G20峰會上各方更有效地會晤提供了更大可能”。
這通電話,放在歷史的維度看,意義非凡。往前回看,這已經是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與默克爾的第6次雙邊通話,第10次線上溝通;向后看,9月26日,德國迎來大選,默克爾不再尋求連任,已持續16年的“默克爾時代”正式落幕。
擔任總理的16年中,默克爾訪華次數高達12次。這樣的交流頻次,在中方和西方領導人的互動中,不多見。
作為亞歐大陸兩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穩定性力量,也是東西方的兩個大國,何以保持關系的順利發展?習近平在通話中,用16個字說清了。
戰略引領
這次通話,距離中德領導人上次線上溝通,不過兩個月。習近平在通話中提到:“去年以來,我們保持頻密高效交流,為中德、中歐關系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也體現出中德兩國的高度互信。”
頻密是量,高效是質,引領的是高度互信。前駐德大使史明德表示:“在我們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中,中德兩國領導人的互訪最密切,交流也最多。這將中德雙方的關系引向正確軌道,為雙方關系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疫情等全球危機之下,中德兩個大國,展現了責任和擔當。
今年2月打來的第一通電話,默克爾就表示德方愿向中方提供支持和協助。3月的第二通電話,中國說的詞是銘記在心,表示對德國疫情感同身受。
中德高度互信,正是來自雙方領導人的戰略引領。從2014到2019年,習近平和默克爾平均每年至少見面一次。這次通話中,習近平也專門提到:“總理女士積極致力于推動德國和歐洲對華務實合作和友好交往,我對此高度贊賞。”
每次訪華,除了訪問北京之外,默克爾都會走訪另一座中國城市,足跡幾乎遍及中國大江南北。
眼見為實。默克爾與中國的感情格外不同。史明德表示:“默克爾對中德關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歐洲國家領導人的變化很快,一些政治家不了解中國,對中國抱有偏見。而默克爾愿意了解中國,連任16年來,對華政策是穩定的、可預見的。”
領導人引領,彼此互信。中德找到了務實互惠的解決方案。
巨大成就
最近兩次通話,習近平都提到同一個詞:韌性。
習近平強調,近年來,中德關系總體保持順利發展,各領域合作在疫情形勢下展現出強大韌性,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金玲提供了一組有力的對比數據:“疫情最嚴峻的2020年,德美貿易總額同比下降近10%,中德之間的貿易總額卻同比增加了3%。今年前8個月,中德貿易總額同比增加了19.2%。”不僅高速增長,而且相對平衡。有一個細節:中國對德國出口商品總值同比增加21.6%,中國自德國進口商品總值同比增長17.1%。
究其原因,正是習近平在通話中提到的一個關鍵詞:優勢互補。這種互補性體現在中國的市場潛力、勞動力優勢與德國制造能力、技術優勢互補。
現在,互補正在升級。中德的經濟互補正在高端價值鏈中表現出更多潛力。在新能源電動車領域,中國電池制造技術成了德國新能源轉型不可或缺的伙伴。
而中德的合作共贏不止于此。德國南部城市康斯坦茨的主干道上有一座具有濃厚中國古典亭臺特色的公交站臺,叫“蘇康亭”。這座“亭子”在蘇州與康斯坦茨結交為友好城市前不久建造。落成時,康斯坦茨的《南部郵報》特地為此發表了題為《堅不可摧的友誼》的文章。
兩國超越了傳統利益的范疇,建立的是共存互鑒的合作關系。對此,金玲分享了中德友好合作的歷史原因:“從歷史層面來說,德國對于戰爭的深刻反思以及中國對于國家遭受戰爭侵略的深切體會,讓雙方都深感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意義,也成就了中德彼此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務實合作。”
而這些,都是中德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合作典范
習近平強調,中德關系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雙方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優勢互補。
4個詞,16個關鍵字,總結過去,指導未來。史明德表示:“這16個字,指清了中德、中歐關系的根本原則和方向,同時,也是中國未來同德國和歐洲打交道所要遵循的原則和方針。”
中德務實合作,稱得上大國合作典范。意義也正在凸顯。
習近平在通話中特別提到:“希望德方推動歐盟堅持正確對華政策,客觀看待差異,理性處理分歧,推動中歐關系持續健康發展。”
默克爾也在通話中提到:“我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溝通,共同努力,推動德中、歐中雙方致力于通過對話彌合差異,妥善處理分歧。”
這是對中德關系的信心,也是對大國關系的再定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朔表示:“德國之于歐洲,一直是穩定錨的角色。而中德的合作,一直是中歐合作的典范,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合作的典范。”
在通話中,中德領導人還交換了對阿富汗局勢的看法。默克爾表示,希望同中方在聯合國等多邊框架下加強溝通協調。這句話,意有所指。王朔表示,默克爾提及聯合國等多邊框架,表達的正是對美國單邊主義行動和只顧及自身利益的不滿。
美國倉促撤軍、不管不顧歐洲盟友的一幕,徹底敲碎了所謂“美國回來了”的幻想。連《紐約時報》都在嘲諷:阿富汗的一地雞毛讓許多歐洲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相信,他們不能依靠美國來照顧他們的安全利益——無論白宮由誰主導。
不論美歐走近走遠,一個既定的事實是中歐沒有根本利害沖突。美國想把對華關系的套路移植到中歐身上,已經行不通了。
去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主題還是“西方缺失”,歐洲似乎對美國抱有期待,但到了今年,默克爾面對美國施壓,直截了當地表明,我們和美國的利益也不總是一致的,在對華政策上,我們要走歐洲的道路。這何嘗不是在踐行那16個字中“相互尊重”的原則,又何嘗不是對美國的一種提醒:作為大國,要在多邊主義的框架下真正承擔責任。
大國肩上都承擔著特殊責任。中德領導人這通繼往開來的電話,值得一些國家細細品味。
(央廣網20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