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隨山川形便”,是指依據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為行政區域邊界,使得行政區域與自然地理保持一致的劃界方式。比如,海南就是以海島建省,廣東則大體是沿著南嶺的山脈走勢,劃分與湖南、江西、廣西、福建的界限。
展開一份中國地圖,看到國內34個省、市、自治區,你或許會有一種感覺——各個省、市、自治區之間界限分明、井然有序。實際上,關于國內省界糾紛的案例仍會見諸報端。那么,我國的省界劃分遵循什么原則?
兩個重要原則:“隨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
據了解,中國的省界劃分有兩個重要原則:“隨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所謂“隨山川形便”,是指依據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為行政區域邊界,使得行政區域與自然地理保持一致的劃界方式。比如,海南就是以海島建省,廣東則大體是沿著南嶺的山脈走勢,劃分與湖南、江西、廣西、福建的界限。而山西則大抵是以太行山為界劃省。“山川形便”分割法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大川、大河的阻隔下,往往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社會和經濟結構。因此,用這種方式劃分行政區,在管理上有著明顯的優勢。
而“犬牙交錯”是指在劃分行政區時,將一省的戰略要地劃到另一省。比如河南安陽、新鄉、鶴壁、濮陽、焦作這5個城市,其實都是處于黃河以北,卻都隸屬于河南。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經一度將黃河以北的地方劃成了平原省,但后來又將部分地區劃歸河南。這主要是因為,自古以來,黃河以南地區水災頻繁、災荒不斷,將黃河南北合為一省,從經濟經濟角度來說,可以讓南北相互抵消影響。省內相互周濟,也可以將黃河天險消融在同一個行政區內。如今,河南省內黃河以北的土地是省內自然條件最好的地方。
再如陜西漢中,在地理、語言、民俗上與四川更為接近,卻在陜西省境內。這是因為南部富裕的漢中盆地與中部的關中平原一起,可以在經濟上周濟相對貧瘠的陜北黃土高原地區。三種地形相互結合組成一個省份,也可以以富濟貧。只要沒有特別的大災,不用中央出面就可以內部解決問題。
特殊情況造就神奇的“飛地”
當然,也會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飛地”。“飛地”是指隸屬于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通俗地講,如果某一行政主體擁有一塊“飛地”,那么它無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區域到達該地,只能“飛”過其他行政主體的屬地,才能到達自己的“飛地”。
而國內的“飛地”中,最有名的便是河北廊坊北三縣。北三縣夾在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間,是我國最大的省級“飛地”,是因為北京、天津的行政區域不斷擴大而形成的。還有河南范縣,縣城設在山東莘縣境內,不和河南省內本縣土地接壤。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前,莘縣和范縣同歸山東,由于黃河泄洪的需要,解放后就把范縣劃歸河南省作為泄洪區。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難以解釋的“飛地”,比如現在安徽省東至縣有一個小村莊,面積只有1.8平方公里,卻歸江西管轄,四周被安徽鄉村包圍。
省界糾紛怎樣解決
1995至2002年,國務院組織勘定了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基本上解決了長期困擾各地的行政區域界線不清的問題。2002年7月,國務院公布了《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條例》,使我國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進入法治化軌道。但隨著近年來資源開發利用,有些地區矛盾不斷。2015年12月,內蒙古額濟納旗與甘肅金塔縣由于省界糾紛曾大打出手。而甘肅和青海為了爭奪祁連山上的天然草場,寧夏和內蒙古為了開發賀蘭山的地下煤礦,上海與江蘇南通為了爭奪長江北水道淤出的江心洲,雙方都曾經鬧得非常不愉快。
矛盾怎么解決?根據《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因對行政區域界線實地位置認定不一致引發的爭議,由該行政區域界線的批準機關依照該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有關規定處理。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要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四個方面要求,分別是“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完善空間治理”“保障民生底線”。如今,完善空間治理、優化空間布局成為新時期的重要任務,而行政區劃調整是優化空間布局,增強空間治理能力的基礎支撐。
(水云間薦自《現代閱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