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生活中,少數人將遏制違法犯罪和糾正工作失誤的檢舉控告權變為打擊報復對手和發泄個人情緒的工具。誣告陷害不僅會影響一名干部的政治前途,還會破壞一個地區、行業、領域良好的政治生態。該如何防止黨員干部被誣告陷害?
最近,中紀委發布了多起誣告陷害典型案例,全國多地也分別發布了查處誣告陷害的案例。在工作生活中,少數人將遏制違法犯罪和糾正工作失誤的檢舉控告權變為打擊報復對手和發泄個人情緒的工具。這種以無中生有、歪曲事實、惡意中傷為基本特征的誣告陷害,不僅會抹黑一名干部的清白,影響其政治前途,還會破壞一個地區、行業、領域良好的政治生態。
那么,黨員干部被誣告陷害,怎么辦?如何防止黨員干部被誣告陷害?
誣告陷害行為出于什么心理
誣告陷害黨員干部的行為一般是出于以下四種心理:
一是自保心理。比如,誣陷者為防止能力出眾、業績突出者阻礙自身職位晉升之路,造謠誹謗黨員干部,企圖損毀被舉報人的名譽,借此削弱對手、伺機上位。再如,誣陷者為掩蓋不可示人的違法違紀行為,轉移組織部門的查處視線或擾亂工作方案的推行節奏,選擇嫁禍于人、誣告陷害。
二是報復心理。誣陷者可能與被舉報人存在難以化解的宿怨,在心態扭曲或矛盾激化的情況下投機取巧、逞快其欲心,假借檢舉控告之名行誣告誹謗之實,刻意杜撰黑料、亂潑臟水、發泄私憤。
三是僥幸心理。目前法律基本確立遏制誣告陷害的原則,初步明確誣告陷害的從重處理類型,但由于宣傳教育、信息通報與結果反饋等環節尚待健全,誣陷者未能充分認清自身行徑的違法本質,甚至可能認為誣告陷害成本較低而肆無忌憚。
四是嫉妒心理。有的誣陷者難以正確看待身邊同事因工作認真和表現優異獲得的榮譽獎賞,不去反躬自省、擇善而從,反而因妒生怨、含恨在心,蓄意打擊被舉報人的履職積極性和盡責主動性,大攪他人“慶功宴”、抹黑他人“軍功章”。
黨員干部面對誣告該怎么辦
誣告往往是“不期而遇”“從天而降”,令人防不勝防。如果這種霉運某天突然撞到自己頭上,該怎么辦?
首先,作為黨員干部,應該先冷靜下來,別因為無辜和委屈失去理智、亂了方寸。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歪。冷靜之后,最好對照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在被反映的問題上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把“飛來橫禍”變成自我反省、檢討、改進的“涅槃”機緣。
其次,按照程序和要求把情況如實向組織說清楚,相信組織會進行全面客觀的判斷和正確適當的處理。在了解清楚之后,組織會通過不同途徑以一定的方式,對誣告問題予以澄清,還被誣告同志以公道和清白。
在加強監督工作的同時,我黨歷來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地反對誣告陷害行為。黨章明確規定:“黨內嚴格禁止用違反黨章和國家法律的手段對待黨員,嚴格禁止打擊報復和誣告陷害。”《黨內監督條例》規定:“經調查,監督對象沒有不當行為的,應當予以澄清和正名。對以監督為名侮辱、誹謗、誣陷他人的,依紀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黨紀處分條例將誣告陷害他人作為“違反政治紀律行為”,列出處理的具體辦法。
如何有效甄別檢舉控告
如何減少對黨員干部的誣告陷害?這不僅要對舉報人的心理動機和預防誣告的具體舉措加以考察,還需在執行層面強化線索篩查、案件分類與調查取證,及時甄別并核查異常的檢舉控告行為。
第一,甄別核查異常的檢舉控告需要在執行前提層面精準界定誣告與錯告的區別,綜合判斷并全面篩選舉報線索。異常的檢舉控告通常表現為舉報人基于錯誤動機或不實證據,以匿名或實名方式檢舉黨員干部的履職行為。紀檢監察工作人員要對不同的異常檢舉控告行為加以全面評估,從紛繁多樣的檢舉控告案件中篩選出有價值的資料與信息,不斷提高對異常檢舉控告的定性能力。
第二,甄別核查異常的檢舉控告需要在執行過程中明確調查取證工作的基本原則,并在案件分析階段準確劃分各組織機構的權責歸屬。
第三,甄別核查異常的檢舉控告需要在執行機制層面規范調查流程,在各個部門信息共享和資源對接的基礎上合理納入“簡易程序”。可在各類規范性文本中嚴格規定并深入細化紀檢監察工作人員以及信訪舉報工作人員的操作流程,明確崗位職責、辦理時限、督辦責任等內容。
如何凈化檢舉控告環境
那么,該如何凈化檢舉控告環境?
首先,健全制度體系是凈化檢舉控告環境、防止誣告陷害的根本保障。應不斷構建系統完備與協調運轉的規范性文件和制度形式,深入完善制度設計與制度執行。
其次,優化運行機制是凈化檢舉控告環境、防止誣告陷害的重要途徑。應不斷推動實踐探索與理論提煉、分類處理與總體把握、頂層設計與地方創新的有機銜接。
最后,引導觀念更新是凈化檢舉控告環境、防止誣告陷害的心理基礎。應不斷強化黨員干部與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法治意識、精準意識與綜合意識。
(《人民論壇》2021年8月下 馬雪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