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尚往來是中國的一個傳統,人們之間正常的禮尚往來,應當被允許。但是一些黨員干部打著人情往來的幌子,違規贈送或收受財物,明顯超出正常的禮尚往來范圍,為黨紀國法所不容。那么,送禮與正常禮尚往來、行賄之間的界限在哪?
禮尚往來是中國的一個傳統,也是一種禮儀。親屬之間,同學、戰友、朋友等之間,出于正常交往的需要,可能存在一定的禮物往來行為。對于這些正常的禮尚往來,應當允許。但是一些黨員干部打著人情往來的幌子,違規贈送或收受財物,明顯超出正常的禮尚往來范圍,不僅嚴重敗壞了節日風氣,也為黨紀國法所不容。
那么,送禮行為與正常禮尚往來、行賄之間的界限在哪?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進行區分。
典型案例:吳某的行為如何認定
吳某,中共黨員、C省D市人大代表、D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負責人。2014至2017年,吳某先后利用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7次送給D市市委副書記陳某及陳某妻子共計18萬元的紅包和價值8萬元的翡翠擺件。2016年8月,吳某將其開發的高檔小區中的一套商品房以市場價的7折出售給B市市長于某的女兒。吳某的這些行為如何認定?
送禮問題既是一個頑癥,又是一大公害。它不僅害了黨員干部本人、家庭乃至親友,而且敗壞了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89條明確規定,向從事公務的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親屬和其他特定關系人贈送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的禮品、禮金、消費卡和有價證券、股權、其他金融產品等財物,情節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
本案中,吳某利用節日給市領導及其配偶送禮,找準市長女兒購房的契機投其所好低價出售房屋,實質都是變相利益輸送,其目的是日后可以以此來換取好處。吳某的行為應屬于送禮行為,適用上述條規,對其進行處理。
送禮行為與正常禮尚往來的界限
正常的禮尚往來,一般是指雙方之間存在長期交往,所送禮金數額較小,且屬于相互贈送,數額大體相當的情況。對于正常的人情往來,不宜以違紀論處。與此相較,贈送禮品、禮金、消費卡等送禮行為往往發生在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數額較大,且屬于下級、企業老板單方面向領導干部贈送,或者領導干部收受的數額很大而回贈的數額很小。
在實踐中,要綜合判斷收禮送禮雙方財物贈送情況和數額,進而判斷是正常的禮尚往來,還是送禮行為。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是看雙方是否存在利益關系。重點看收禮一方是否有為送禮一方謀取利益的現實可能性,是否實際上存在著權錢交易的約定;二是看接受與提供財物的方式是否具有隱蔽性。正常的禮尚往來應該是公開或半公開贈予和收取,無需隱瞞和遮遮掩掩;三是看所送錢物價值數額是否遠遠超出當地禮尚往來的一般行情。要從當時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和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分析,判斷雙方贈予和收取的數額是否相差懸殊;四是看收禮一方有無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是否存在權錢交易的行為。
送禮行為與行賄的界限
2015年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84條把黨員送禮行為明確納入處分范圍,2018年該條例修訂后的第89條仍然延續了這個做法。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與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的意見》,對進一步推進受賄行賄一起查作出部署(相關內容詳見《新傳奇》2021年第37期12版)。這就是要通過對收禮和送禮行為或者說對受賄行賄的同時打擊,徹底整治官場收禮、送禮的不良風氣,以端正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
那么,送禮行為與行賄的界限在哪?主要在于有沒有請托和謀利。
依據刑法第389條的規定,行賄罪是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行為,也包括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行為。
而送禮行為如果僅僅是單純給予財物,沒有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向國家工作人員提出請托,或者沒有以回扣和手續費等名義在經濟往來中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則屬于黨內處理的范疇,以違反廉潔紀律定性處理。
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面對形形色色的禮品禮金,要分清哪些是正常的禮尚往來,哪些是沖著自己手中的權力而來,切勿為人情所累。與他人交往要有禮有節,重禮而不貪利,切不可心存僥幸跌入陷阱,后悔晚矣。
(澎湃新聞網2021.9.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