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勝
【摘要】提高和促進群眾文藝欣賞力是現時代社會主義精神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人民幸福指數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所以作為一名文化館工作人員就得走基層,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線,了解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現狀,知曉群眾文藝普及存在人員匱乏;創作題材范圍小,作品易斷層;創作出發點偏功利等相關問題。并以此為據,全力思考普及提高群眾藝術欣賞水平的措施,如建設群眾藝術基礎設施、發揮文化館職能、培養優秀創作人才、組織文化志愿服務與活動、開展現代化藝術文化普及、進行藝術培訓等。從而為提高民眾藝術欣賞力及綜合文化素質作出應有的努力,為滿足現代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群眾文藝;欣賞力;促進;普及與提高;精神文明;文化館
【中圖分類號】G24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9-0115-02
目前,信息技術互聯網的發展,群眾文藝工作廣泛普及,群眾藝術欣賞力得以提升。為構建和諧社會,滿足現代人們精神文化需求,需要以群眾及文藝工作者為載體,全面鋪開群眾文藝創作工作,促進全民文藝發展。本文在對群眾文藝欣賞力普及及提高的進行概述的基礎上,總結關于普及以及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水平的策略。例如,對文藝創作的優化策略,也就是建設群眾藝術基礎設施,發揮文化館職能,培養優秀創作人才,組織文化志愿服務與活動,開展現代化藝術文化普及等,以此來使各產業都能夠參與到文藝創作中來?,F代化社會發展離不開群眾的參與,走群眾路線可貫徹落實全民運動方針。為保持群眾精神需求與生活水平的同步性,需對群眾藝術文化進行創作,提高民眾藝術欣賞力及綜合文化素質。在新社會廣泛傳播群眾藝術,可共同建設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培養全民文藝精神素養,共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一、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現狀
通過采取娛樂活動滿足精神需求,便是群眾文化的由來。藝術知識全面,富有多種表現形式。群眾通過藝術的形式開展文化藝術行動,是群眾藝術的一種。近年來,民眾在優質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開始向往高品質精神食糧。在全民藝術的普及和推動下,文藝工作者需要參考民眾生活信息、時代特色,從而創造民眾所喜愛的文藝作品,促使群眾文化藝術深入人心,提升全民綜合素養。平衡文藝創作與大眾需求之間的關聯,從而形成規范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良性循環發展。但是目前,受到經濟等各種條件的沖擊。不同地區的群眾藝術推廣活動展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包含北京、上海在內的大城市經濟實力雄厚,在推廣群眾文化藝術的活動中,可以采取講座以及論壇等各種活動方式;而經濟不發達的中小型城市,資金不足、理念落后推廣工作止步不前,因此需要做進一步探究。此外,我國現有的推廣形式以及群眾藝術文化的表現形式,過于單一且不具自身特色。因此無法有效吸引群眾參與其中。普及全民藝術工作需要時時了解群眾藝術文化普及信息動態,并結合國內外先進的經驗和方式,融合中國特色文化,從而創造出獨具自身特色的群眾藝術文化普及方式。
二、群眾文藝普及存在的問題
(一)人員匱乏。人員匱乏指的并不是群眾的參與人數,而是使文藝創作者的稀缺。人員作為普及群眾藝術文化,提升全民欣賞力的核心人物。需要深入基層,從而生產富有群眾信息的群眾文化,以基層群眾為基礎,尋找專業素質較強的創作人員。例如,目前少部分的文藝創作者是在以舞蹈愛好為本的基礎上,開展文藝創作的副業,但是往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無法平衡愛好和創作之間的關系。因此導致該部分的創作者創作質量逐漸降低,有關舞蹈文藝創作的作品也越來越少。沒有創作優秀作品的專業人才,群眾藝術欣賞力便會止步不前。
(二)創作題材范圍小,作品易斷層。目前廣場舞深受民眾的喜愛,但是類似于專業性的舞蹈形式卻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制于創作者自身的專業技能,而另一方面則是創作者在自身的小范圍內,無法獲取新型題材。范圍的局限性導致舞蹈形式和動作單一,題材老舊無法迎合全民不同年齡階段所需的藝術欣賞需求。再加之目前大部分的文藝作品更偏向于老年人喜歡的廣場舞形式。而適合年輕人的帥氣且偏現代舞的舞種,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兩種不同年齡階段所需要的藝術體現和欣賞水平不一且融合困難,因此開始出現斷層現象。
(三)創作出發點偏功利。為構建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社會,加快大眾化藝術欣賞能力的提升。國家設置了很多關于藝術類的獎項,一方面是為了激勵創作者,站在群眾的角度進行文藝創作,而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好的作品能夠使群眾藝術文化深入人心,培養自身群眾文化素養。但是部分創作者為追求榮譽,作品內容脫離群眾。
三、普及提高群眾藝術欣賞水平的措施
(一)建設群眾藝術基礎設施。向群眾普及藝術文化,提升群眾的藝術鑒賞水平。可借助基礎設施裝備作為基石,政府和企業、民眾共同參與開展普及工作。首先,政府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入足夠資金,建設優質高效的設施;其次,可發動企業以及民眾的力量,全民參與文化建設工作;最后,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才,整合年輕力量并結合現代技術,從而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二)發揮文化館職能。文化館內儲存了大量的文化內容,并可以借助館內的場地發揮文化中心的作用。因此,提升群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和能力,并不斷的普及群眾藝術文化,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圍繞群眾基層,根據地域的不同吸納當地的文化特色以及風俗、民情發展狀況等相關信息,開展具有當地特色且民眾易接受的文化活動,這樣才能吸引大量的民眾參與其中,通過職能戰略對民眾進行針對性指導;第二,民眾不愿自主進行藝術文化知識的學習,一方面在于普及內容的不合理,而另一方面則在于宣傳方式有誤。針對這兩種問題,需打破現代普及內容和方式的單一性,拓寬渠道;第三,加強文化管理人員員工素質以及責任分配意識,并通過考核、獎懲的制度對管理人員進行綜合評定,從而有效開展藝術文化普及宣傳工作。文化館可以通過管理平臺舉辦書法比賽,吸引大批的書法愛好者參與其中互相交流分享,感興趣的民眾也可以通過參觀、親自實踐的方式提升自身藝術欣賞水平。
(三)培養優秀創作人才。首先,培養優秀的文藝創作人可以通過專家分析、文化活動等發現優秀的人才,并借助培訓講座培養人才創作意識。此外,創建多樣化的展示平臺,以便具有創作能力的人才可以在平臺中展現自身價值,并進行藝術文化的推廣,在宣傳方式的幫助下普及現代群眾藝術文化知識。除此之外,整合文藝資源和藝術人才,在擴充人員隊伍基礎上,匯集創作靈感,并通過人員之間互相交流,從而開展新型富有活力的創作模式。
(四)組織文化志愿服務與活動。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與群眾的喜好為基礎,舉辦廣場舞比賽、詩朗誦等各種形式在內的文化服務活動。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在專業志愿者帶動下,由點到面,全面鋪開群眾藝術文化的推廣和普及,從而在不同的地域開展大范圍的宣傳活動。
(五)開展現代化藝術文化普及。例如,從培養民眾攝影藝術欣賞水平的角度來講,政府部門需深入基層成立專門的重點攝影藝術團隊,并通過開辦藝術團隊培訓班匯集不同地區的精英力量。借助公共服務平臺在現代化管理科學理念的帶動下,開展現代化組織建設。具體的實施措施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在數字化技術的幫助下,建立關于文化的網絡平臺,并將網絡公開全民都可閱讀下載,實行文化資源與公眾共享的模式,促使公眾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進行傳播;第二,在傳統的離線瀏覽基礎上,增添網絡文化信息內容,優化信息瀏覽方式便捷人們搜索相關文化信息;第三,運用現代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載體,結合現代虛擬現實技術對文物進行還原,幫助人們在了解文物溯源的同時,也能夠有效的保護文物。
(六)進行藝術培訓。我國的人民群眾需要積極參與到我國的文藝創作中來,積極主動地學習各種文藝創作知識,還需要對自身知識內涵加以提升,加強自身的知識底蘊,以此來有效彌補群眾文化志愿者隊伍,通過對文藝創作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能使整個社會人員的文藝創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能使文化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活潑,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社會以及文化的發展和建設。綜合地說,想要使我國的社會發展,以及群眾的自身文藝創作能力能得到一定提升,不僅需要培養高文藝素質的文化知識人才,還需要對我國社會發展的文藝創作體系加以引導和完善。在對群眾開展文藝創作培訓的過程中,可以對相應的培訓制度加以建立,需要對群眾在基層文化發展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引起高度重視,積極組建基層群眾團隊。所以群眾只有通過接受更多培訓,才能使他們通過文藝創作,來促進自身的文藝水平與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使自身的文藝專業素質得到有效加強,以此來為群眾開展更加親民、更加符合群眾要求的文藝創作,在對基層群眾開展培訓的過程中,需要結合隊伍自身的實際情況,按照不同層次、不同的步驟對其開展培訓工作,使其能更好適應新形勢,能對新的要求進行滿足。
四、結語
現代化社會發展離不開群眾的參與,走群眾路線可貫徹落實全民運動方針。為保持群眾精神需求與生活水平的同步性,需對群眾藝術文化進行創作,提高民眾藝術欣賞力及綜合文化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滿足現代人們精神文化需求,需要以群眾及文藝工作者為載體,全面鋪開群眾文藝創作工作,促進全民文藝發展。本文在對群眾文藝欣賞力普及及提高的進行概述的基礎上,總結關于普及以及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水平的策略。本文對目前文藝創作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也就是文藝創作人員匱乏,創作題材范圍小、作品易斷層,并且創作出發點偏功利。并針對此類現實問題,提出了文藝創作的優化策略,也就是建設群眾藝術基礎設施,發揮文化館職能,培養優秀創作人才,組織文化志愿服務與活動,開展現代化藝術文化普及等,以此來使各產業都能參與到文藝創作中來。
參考文獻:
[1]張鑫.文化(藝術)館免費開放的前提是提高群眾參與性[J].青年時代,2016,(8):95-95.
[2]高向慧.群眾文藝創作與全民藝術普及的幾點思考[J].藝術大觀,2020,65(29):127-128.
[3]陳晨.關于群眾文化建設和開展全民藝術普及的途徑淺談[J].大眾文藝,2019,000(00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