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



【摘要】目的:探究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對家長滿意度的改善作用。方法:本院80例腦癱患兒摸球分組,對照組40例行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行常規護理聯合引導式教育,分析結果。結果:觀察組在生活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家長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引導式教育可改善患兒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對家長滿意度的改善作用顯著。
【關鍵詞】引導式教育;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家長滿意度;改善作用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100
康復護理是目前治療小兒腦癱的必要環節,且療效顯著,但若以常規護理為首選方案,則對患兒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2]。鑒于對腦癱患兒身心狀態和實際病情的分析,改善其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仍為康復護理的核心和重點,而引導式教育的落實和推進可滿足治療要求,可行性較強,深受患兒家長的信任和青睞。
1 ?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在2018年-2019年期間篩選符合診斷標準;病歷資料齊備;病史清晰;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兒;剔除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兒。選出的80例患兒參與摸球,對照組40例,男女1:1;(3.53±1.39)歲。觀察組40例,男女1:1;(3.56±1.41)歲。根據患兒分組對80名家長進行分組,(29.53±3.56)歲,均為大專以上學歷,無精神和認知障礙,組間資料對比,P>0.05。
1.2操作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即圍繞治療過程給予患兒肢體按摩、運動訓練等方式,從而幫助患兒鍛煉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期間不對患兒采用教育引導。觀察組:常規護理(參照對照組)聯合引導式教育:(1)情感訓練:通過游戲方式調動患兒的參與興趣,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2)協助陪伴:協助患兒完成被動運動、主動運動、抗阻力運動等各大小關節活動訓練活動,在此過程中與患兒建立親密關系,獲得其信任和認可。(3)環境優化:病房環境應當溫馨、舒適,針對腦癱患兒的智力、運動水平擺放益智拼裝類小玩具,墻面和窗簾的設計應充滿童趣。(4)合作引導:與患兒家屬緊密合作,引導患兒學會洗手洗臉、大小便,加強語言情感交流,鼓勵孩子發聲說話,鍛煉其語言能力和外界感知能力。
1.3觀察指標
生活能力評分:包括Barthel指數、ADL評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兒生活能力越強。
運動功能評分:采用醫院自制表,對患兒肢體運動、語言能力以及認知能力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兒運動功能越強。
家長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計算包括非常滿意和一般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SPSS20.0處理計數(x2)和計量(T)資料,差異顯著(P<0.05)。
2 ?結果分析
2.1生活能力評分
表1結果:護理前無差異護理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ADL評分更高(P<0.05)。
2.2運動功能評分
表2結果:護理前無差異護理后觀察組肢體運動、語言能力以及認知能力評分更高(P<0.05)。
2.3家長滿意度
表3結果:觀察組家長滿意度更高(P<0.05)。
3 ?討論
護理和治療密不可分,尤其臨床護理是改善患者身心狀態,輔助提高治療效果的根本措施,故非常重要。為改善患兒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并提高家長滿意度,康復護理工作應體現科學、安全、高效的護理原則,從而制定切實可行又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案。
上述數據表明,觀察組在生活能力評分、運動功能評分、家長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由此說明常規護理內容單一且方法簡單,缺乏對患兒的科學引導從而無法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繼而影響治療效果,患兒家長對此也十分不滿。而引導式教育囊括情感訓練、協助陪伴、環境優化和合作引導,這四項措施既能夠培養患兒情感認知和生活能力,又通過重構外部世界而給予患兒良好的心理引導,能夠使其更主動的接受外來信息,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繼而提高臨床療效,總的來說,引導式教育是常規護理的升級和補充,能夠讓康復護理措施和方法落實到位并發揮作用,從而全面提升護理質量[3-4]。
綜上分析可知引導式教育可有效改善患兒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并提高家長滿意度,臨床應用價值巨大[5]。
參考文獻:
[1]李海玉.感覺統合失調兒童的綜合康復治療分析[J].飲食保健,2018,5(039):39.
[2]徐蕊.引導式教育聯合推拿對腦癱患兒康復的促進作用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v.20(02):177-178.
[3]趙娜.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干預中的效果[J].醫學新知雜志,2019,029(0z1):402-403.
[4]王培培.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0,v.32(06):104-106.
[5]周天倫,賈艷霞.引導式教育流程對腦性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8,26(10):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