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怡



【摘要】目的:討論血管內治療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的療效。方法:選擇60例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患者,分為兩組,分別使用血管內栓塞治療,手術夾閉治療。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臨床治療效果較高,動脈瘤破裂,腦血管痙攣,血栓,破裂腦出血,動脈痙攣腦梗死等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生活質量評分較高,差異較大(P<0.05)。結論:在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患者中使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可以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關鍵詞】血管內治療;破裂大腦;動脈動脈瘤
【中圖分類號】R651.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139
破裂大腦動脈動脈瘤是一種嚴重的臨床疾病[1]。如果動脈瘤破裂會造成腦出血,如果不能進行及時干預,會造成患者死亡,有些患者會出現神經功能缺損,從而造成嚴重后遺癥。使用血管內治療,及時通過栓塞,改善臨床癥狀,還可以預防再出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2]。本文中選擇60例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患者,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60例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患者,其中實驗組:男,女分別為16例,14例,年齡:最小為21歲,最大為73歲、年齡均值(49.28±1.72)歲。對照組:男,女分別為17例,13例,年齡:最小為22歲,最大為72歲、年齡均值(48.75±1.38)歲。
1.2方法
在實驗組中使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在治療中使用全身麻醉,在兩次股動脈或者頸動脈進行經皮穿刺,將6F鞘放入,通過腦血管,雙側椎動脈,頸內動脈的造影的情況。在發現顱內動脈瘤后,進行三維重建,呈現瘤體以及瘤頸的情況。在頸內動脈或者椎動脈中放入6F的引導導管,根據動脈瘤的形態,位置,曲度的情況,進行合適的塑性工作。使用微導管微導絲引導,進入動脈瘤腔中,放入合適的微導管的位置,撤除微導絲。通過微導管將彈簧圈放入動脈瘤中,直到填滿,然后在X線檢測下,將微導管撤除,進行腦血管造影,了解遠端動脈血運,動脈瘤填塞的情況。在對照組中使用手術夾閉治療,使用麻醉手術,在顯微鏡下,將動脈瘤的進口,動脈瘤頸進行夾閉,在手術中使用合適抗生素。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軟件分析統計,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資料,卡方檢測。P<0.05,那么差別較大。
2 ?結果
2.1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的情況
對照組中死亡患者占10.00%,好轉的患者占40.00%,治愈患者占50.00%;實驗組中中死亡患者占3.33%,好轉的患者占23.33%,治愈患者占73.33%;差異較大(P<0.05)。
2.2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的情況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較大(P<0.05)。
2.3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的情況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差異較大(P<0.05)。
3 ?討論
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在治療中一般使用傳統開顱手術以及血管內栓塞治療[3,4]。通過傳統開顱手術夾閉動脈瘤頸,可以達到止血的目的,但是對患者損傷較大,容易發生手術并發癥。使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對患者創傷較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手術成功率較高[5]。
本文中選擇60例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患者,使用血管內栓塞治療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高于使用手術夾閉治療患者,患者的動脈瘤破裂,腦血管痙攣,血栓,破裂腦出血,動脈痙攣腦梗死等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生活質量評分較高。
綜上,在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患者中使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可以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臨床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宇馳,周巧娟,李中林,謝滿意,史夢樂,韓凱,華磊.手術夾閉和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低分級大腦中動脈分叉部動脈瘤的臨床療效[J].局解手術學雜志,2021,30(01):51-54.
[2]李曦男,張斌,萬定,明智緒,李宗正.血管內栓塞治療大腦中動脈破裂動脈瘤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20,25(10):705-706.
[3]羅成,殷義明,楊勇,柳蔭,陳軍,陶曉暘,郝向成,徐力,許靖.顯微手術夾閉及血管介入栓塞術治療大腦中動脈瘤破裂的療效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17):1854-1856.
[4]萬定,黃德俊,楊振興,馮進,孫濤.血管內治療破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的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20,36(07):698-702.
[5]諶萌剛.血管內栓塞治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