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遠
【摘要】目的:研究MR-DWI(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在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中的診斷價值。方法:選擇我院于2019年3月—2021年1月間收治的45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術前接受乳腺癌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檢查,術后做組織標本分析,總結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臨床用用價值。結果:在術前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分析中,45例乳腺癌患者共發現導管原位癌10例、浸潤性小葉癌12例、浸潤癌23例,與術后的手術病理檢測結果相比,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測量結果顯示,在45例患者的103例標本中,發現淋巴結轉移95例,其靈敏度、特異性處于較高水平。淋巴結短軸經線比較結果顯示,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乳腺癌患者臨床癥狀中,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具有可行性,可以用評估病癥,并且在淋巴結轉移檢測中具有高明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乳腺癌;淋巴結轉移
【中圖分類號】R737.9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160
前言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因為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因此發病后易發生淋巴結轉移情況,而淋巴結轉移也被認為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其中對于未發生淋巴結轉移患者,其五年生存率高達90%;若發現淋巴結轉移,則會對手術治療以及手術范圍產生直接影響[1]。所以對于乳腺癌患者,及早了解有無淋巴結轉移問題已經成為醫學界關注的重點內容。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作為無創組織內水分子成像技術,在臨床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現為深入分析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以2019年3月—2021年1月間的4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詳細資料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9年3月—2021年1月間接收的45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41-67歲,平均年齡(50.79±3.81)歲。本次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支持,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2)患者于我院接受MRI檢查;(3)所有患者于我院接受規范的手術治療;(4)術后患者形成了明確的病理診斷結果;(5)患者知情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為:(1)患者因為腋窩淋巴結過小而無法接受影像學檢查;(2)病理檢測結果顯示患者患有多種腫瘤;(3)患者因為呼吸以及疼等問題而引發偽影。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用GE超導性MRI掃描儀與四通道專業乳腺相控線陣線圈,在檢查期間叮囑患者保持俯臥位,技師在與患者進行交流之后介紹體位控制的相關注意事項,確保患者的乳房能夠對稱、自然的放置在相控陣線圈中。
影像學檢查中,設置MRI參數:(1)軸位STIR序列,TR為6600ms、TE為43ms,T1為14ms,層厚5mm,間距1mm。(2)軸位TIWI序列,TR設置為560ms,TE為10ms,矩陣320×224,層厚5mm、層間距1mm。(3)動態增強掃描。選擇3D VIBRANT軸位,其中TR設置為5.4ms,TE為2.6ms,FOV為32×32cm,層厚1.4mm,矩陣448×350;本次實驗中的對比劑為釓噴酸葡胺,0.2ml/kg,注射速度2ml/s。
MR圖像分析方法為:所有患者經過影像學檢查后,由高年資放射科醫師認真閱讀影像學檢查結果,本次研究中淋巴結轉移的陽性評估結果為:(1)淋巴結脂肪門缺失:(2)淋巴結短軸直徑大于10mm;(3)淋巴結信號擴散受限;(4)淋巴結邊緣不規整且出現不均勻強化情況。同時采用AW4.5工作站檢查淋巴結脂肪門情況,軟件測量淋巴結短軸經線的長度,同Functool軟件測量淋巴結的ADC值,測量結束后繪制感興趣區,計算平均值。
1.3觀察指標
記錄手術病理檢查結果與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檢查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5.0軟件,本次研究中的計數資料用卡方值檢驗,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當P<0.05時認為數據差異顯著。
2 ?結果
在比較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臨床檢出率情況后,結果顯示該技術與手術病理的結果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在本次研究中共選擇了103份淋巴結標本,發現淋巴結轉移95例占總例數的92.23%;分析結果顯示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靈敏度為88.35%(91/103)、特異性為91.26%(94/103),處于較高水平。
比較轉移性淋巴結與肺轉移性淋巴結的ADC值情況,發現轉移性淋巴結明顯高于非轉移性淋巴結,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上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以及淋巴結轉移探查成為指導臨床治療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診斷技術相比,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技術是目前臨床上唯一能夠顯示體內水分子擴散的診斷技術,可以通過觀察組織內微觀層面上的水分子擴散,對于細胞密度、微觀結構、微循環等環境參數更加敏感,因此在乳腺癌診斷中能夠取得更理想的效果[2]。本文詳細討論了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從本文的研究結果來看,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的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相比,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且該方法的檢測下,轉移性淋巴結的短軸經線為(10.18±1.76)mm大于非轉移性淋巴結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研究發現,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技術還可以聯合動態增強MRI技術,可以更好的評估血流動力學特征,滿足臨床檢測要求。
綜上所述,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滿足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臨床診斷要求,是一種科學的臨床診斷技術,滿足臨床診斷要求,值得做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邢健,湯洋,李奇,等.3.0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表觀擴散系數與乳腺癌病理類型分級相關性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10):54-57+83.
[2]杜欣,余建群,周燚.核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聯合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0,17(0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