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軍
【摘要】臨床醫學檢驗是指取自人體材料進行血液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細胞學、生物化學等方面的檢驗,進一步起到預防、診斷、治療人體疾病及評估人體健康的一種技術方法。雖然臨床醫學檢驗能夠為受檢者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但前提條件是確保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因此,如果人體材料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那么檢驗結果便難以為受檢者的進一步診療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近年來,相關學者表示臨床醫學檢驗結果會受到藥物的影響,使檢驗結果出現誤差。所以,有必要了解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產生的具體影響,并采取有效預防處理方法,有效排除相關影響,進而提高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質量。鑒于此,本課題重點探討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具體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關鍵詞】醫療事業;藥物;臨床醫學檢測;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R446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165
引言
改革開放新時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醫療事業也在逐步完善。臨床醫學檢驗在現代醫療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藥品在臨床醫學檢驗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首先闡述了藥物對臨床醫學檢查的具體影響,然后列舉了防止藥物干擾臨床醫學檢查結果的主要措施,最后說明臨床醫學檢查結果有助于醫生診斷患者病情,為患者確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法。
1 ?不同藥物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1.1 抗生素
碘胺類藥物會使尿液和膽汁變得渾濁,引起尿糖、尿濁度、蛋白假陽性率高等。檢測尿蛋白采用磺基水楊酸法,左氧氟沙星、磺胺類、頭孢菌素、定安卡那霉素等易出現尿蛋白假陽性癥狀。少數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骨髓細胞分裂,減少白細胞數量。
1.2 對檢驗程序的影響
藥物對試驗程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藥物的藥理和化學反應上。例如,硝基鹽的臨床試驗結果會受到半胱氨酸的影響,使患者血液中的酮體呈假陽性;臨床紅細胞檢測結果會受到青霉素的影響,這會使患者的紅細胞出現非特異性結合LGG的問題。同樣,藥物在患者體內的代謝也會影響檢測程序。例如,患者服用酚酞類藥物后,當被吸收藥物中的一些物質從患者體內排出時,患者尿液中的堿性成分會增加;服用利福平后,當被吸收藥物中的某些物質從患者體內排出時,患者的尿液、汗液和唾液會呈現橙紅色。
1.3 對生理病理的影響
結合現階段藥物的藥理作用以及對人體產生的生理參數影響結果來看,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臨床醫學的檢驗結果,從而進一步影響到醫師判斷的準確性。比如說我們經常服用維生素C的時候,在尿液中就會出現葡萄糖、膽紅素等超標的情況。除此之外,長期服用避孕藥,則會導致患者的肝酶誘導合成的數量增加,進而導致TG含量增加。除此之外,一些嗎啡類的藥物則會導致肌肉擴張,從而引起膽汁濃度的變化。由此可見,藥物在臨床醫學檢測中對于生理病理的影響較大,不同類型的藥物針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與影響各不相同,很可能會影響醫師最終的判斷精準性。
2 ?防范藥物干擾臨床檢測結果的措施
2.1 規范檢驗方式和流程
醫院檢驗科室需要及時詳細記錄會對到臨床醫學檢驗結果造成影響的藥物類型,及其具體影響方式、影響程度、預防方式等,進而規劃檢驗方式和流程,為檢驗人員開展檢驗工作提供可以遵循的體系,這樣檢驗人員在發現檢驗問題之后也能有針對性的查找檢驗問題導致原因,盡早解決檢驗質量問題,在檢測之前查找系統還能有效預防檢驗問題。如果檢驗人員發現檢驗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需要將問題匯報給患者的主治醫師,雙方共同分析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并決定是否需要在患者不服藥狀態下對其重新進行檢驗。同時,檢驗人員需要掌握檢驗方式和流程,降低自身的檢驗操作失誤概率,同時提高檢驗效率,針對特殊藥物采取針對性預防方式。
2.2 針對檢驗應急臨床問題
從臨床醫學檢驗的角度上來看,發現藥物的應用存在異常時,需要及時從技術層面上基于藥物的藥理等基本原理進行分析,確保藥物質量的檢測成果。在構建規范化的應急臨床檢測體系后,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整體水平。在日常的工作活動中,需要積極開展各項應急活動,做好突發狀況的處理工作。還可以結合日常的需求設立應急快速處理機制,通過確保應急藥品監督管理工作來確保管理質量與整體的。
2.3 提高臨床醫學檢驗技術水平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臨床醫學檢驗制度,確保現階段檢驗工作的質量和規范程度。其次,需要應用先進的檢驗設備和檢驗技術,以此來提高臨床醫學檢驗技術水平。再次,需要整理全國假藥資源,加快藥品檢驗技術發展,通過先進技術鑒定假冒藥物,避免假冒藥物影響到檢驗結果,同時還能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
3 ?結束語
臨床上,醫學檢驗結果多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判斷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而藥物對醫學檢驗結果的干擾是更為普遍。藥物對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因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藥理學、酶學等各個方面,即可能與藥物所含的成分及人體的分泌系統有關,也可能跟多種藥物聯合應用產生的綜合作用有關;從而導致實驗室檢測結果與臨床癥狀嚴重不符,直接影響臨床診斷和治療,應引起臨床檢驗工作者和醫師的重視,關于臨床醫學抗干擾工作也成為學者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藥物干擾檢測結果,確保臨床醫療安全有效,檢驗人員對患者進行臨床相關指標檢測時,應了解藥物干擾檢驗結果的詳細信息,提早對患者所用藥物的種類和計量進行分類、整理,及時與主治醫師溝通,詢問患者所用藥物的名稱、時間等詳細資料,從給藥途徑、藥物代謝動力學、血藥濃度、半衰期、排泄途徑及清除率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盡可能地排除藥物對醫學檢驗指標的影響。發現出現偏差的,及時找出產生檢驗結果偏差的根本原因,重新選擇其他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并反復試驗,確保臨床檢驗指標結果準確無誤,提高臨床診斷率和治療率,確保人民群眾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楊俠,姚苗苗,周麗鳳.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13):170.
[2]袁紅亮,劉冰,楊麗華,孫敬波.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J].名醫,2019(01):143.
[3]王祖立.淺析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J].名醫,2019(01):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