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梅
【摘要】目的:研究針對PICC 導致的置管口周圍皮膚濕疹進行兩種方法治療,并總結其護理要點。方法:選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接受PICC置管后出現PICC置管口周圍濕疹的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觀察組在局部皮膚處使用地塞米松局部涂抹后使用敷貼固定導管;后組使用藻酸鹽輔料覆蓋后使用敷貼固定導管,觀察其濕疹恢復情況.結果:對照組治療有效率(43.33%)低于后組(86.67%),經比較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Р<0.00)。結論:地塞米松聯合敷貼治療對PICC置管后出現PICC置管口周圍濕疹患者治療效果較好。
【關鍵詞】PICC置管口周圍濕疹;地塞米松;腫瘤患者
【中圖分類號】R730.5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180
PICC又稱之為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導管,此種置管方式可為患者提供時間較長的輸液,尤其能滿足腫瘤病人常規化療療程的需要,杜絕和避免了化療藥物的外滲和對局部組織的刺激[1]。但有研究發現,接受PICC置管后患者,容易出現一種并發癥為置管口周圍濕疹。大多數表現為皮膚出現不同程度的瘙癢感及發熱、出現紅色斑,甚至水泡。因此當出現濕疹早期征象時,需要及時進行護理干預及治療[2]。本文研究針對PICC置管口周圍濕疹進行兩種方法治療,并總結其護理要點,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接受PICC置管后出現PICC置管口周圍濕疹的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觀察組患者包括男14例,女16例,其中肺癌8例,宮頸癌10例,胃癌6例,肝癌6例,年齡為26歲——60歲之間;對照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疾病類型為肺癌、宮頸癌、胃癌、肝癌分別9例、8例、9例、4例,年齡為25歲——58歲之間。一般資料均無較大差異,Р>0.05。
1.2治療及護理方法
1.2.1分析濕疹發生因素:(1)患者自身為易過敏體質;(2)部分化療藥物刺激患者自身體內的變態反應;(3)腫瘤患者化療后,白細胞下降,食欲不振,患者抵抗力下降,增加了皮膚的敏感性;(4)無菌敷貼的覆蓋使局部皮膚的呼吸、代謝和通透性均受影響[3]。
1.2.2治療方法
對照組:用碘伏棉棒消毒,待完全干燥后,用藻酸鹽敷料覆蓋穿刺點,再用高透氣透明輔料(型號IV3000)固定,每2天更換一次,觀察1周皮膚變化并記錄。
觀察組:用碘伏棉棒消毒待干后,予以5mg/ml的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0.9%的生理鹽水稀釋后根據濕疹面積大小適量外涂,待完全干燥后,用高透氣透明輔料(型號IV3000)固定,每2天更換一次,觀察1周皮膚變化并記錄。
1.3觀察指標
觀察濕疹部位恢復情況。濕疹消退:紅斑消失,瘙癢感消失,無其他并發癥;治療有效:紅斑變小,患者偶發瘙癢;治療無進展:癥狀與治療前無明細改善。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設Р<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觀察恢復情況,見表1。
3 ?討論
經PICC置管后置管口周圍皮膚出現濕疹,可能是由于患者自身皮膚易感及多種外界因素引起。進來研究表示,濕疹與多種細胞因子的異常產生及超敏反應有關[4]。腫瘤患者由于化療需要,長期的激素使用使全身的免疫系統功能紊亂,皮膚局部抵抗力下降,再加上3M透明貼膜的通透性差致局部皮膚潮濕,無法揮發汗液,從而導致濕疹產生。
地塞米松為糖皮質激素,為長效類藥物,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可增加血管緊張性,減輕充血、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減輕滲出,同時可抑制白細胞浸潤及吞噬反應,從而改善紅腫熱痛等癥狀[5]。
PICC導管局部消毒后外涂地塞米松注射液后皮膚吸收很快,不影響透明敷料的固定,且有利于護士對局部皮膚濕疹的觀察。IV3000透明敷料是低致敏性黏合劑,具有高潮氣通透率,出汗后可使水蒸氣更快的穿透薄膜,且可防外來細菌的侵襲,故可每2-3d更換一次貼膜,更換兩次后濕疹可見明顯吸收。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PICC置管后置管口周圍出現濕疹患者,對其進行地塞米松聯合IV3000透明敷料敷貼治療,然后對患者做好皮膚護理,做好消毒工作,注意無菌原則的運用,做好導管固定及護理,定期為患者更換無菌紗布或敷貼,做好心理安撫工作,囑咐患者自我觀察,提高其遵醫意識,其治療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王建榮,蔡虻,呼濱. 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21.
[2]劉臘根,孟愛鳳,陳傳英等.PICC 維護網絡的建立與管理[J].護理學雜志,2014,29(16):46-47.
[3]涂丹.兩種外敷方法在PICC 導管相關并發癥濕疹的應用效果[J].世界臨床醫學,2015,9(9):270-271.
[4] 任成山,王甲汗,牛廣政,等.現代臨床痰病防治學下[M].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2:2372-2373.
[5]吉成,許麗,王勇.藥理學[M].上海:上海第二軍醫大學 出版社, 201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