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要】目的:對優質牙體預備應用于口腔修復中的效果進行評價。方法:將70例需接受口腔修復的患者分為研究、參照兩組,在制定口腔修復方案時分別遵循優質牙體預備模式和常規牙體預備模式,比對兩組患者的修復治療成效。結果:研究組患者“良好”以上人數占比為94.29%,高于參照組的7.14%,P值<0.05。結論:優質牙體預備模式應用于口腔修復時,整體修復效果更佳,有效改善患者口腔及牙齒功能的同時,還可以提升美感,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牙體預備;口腔修復;美感;功能
【中圖分類號】R783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207
引言
口腔修復主要涉及牙齒缺損、牙齒缺失,是指對有缺陷的牙齒進行一系列處理,在恢復功能的同時,還需注重外形的美觀,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自信心[1]。優質牙體預備是在傳統口腔修復治療的基礎上,由口腔科醫師對患者牙齒的缺損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修復方案,旨在改善預后效果,關注口腔功能的康復,并以此完成對患者口腔的修復治療。總之,在現代社會中,牙體預備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本研究旨在評價在口腔修復中運用牙體預備治療方案的效果,現梳理研究工程,作如下公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綜述
科室界定:本院口腔科;時間界定: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分析對象界定:牙齒在不同程度上出現缺損情況,需接受口腔修復的患者共計70例。
納入標準:(1)確診為齲齒、牙齒斷裂、畸形牙、牙齒間隙較大的患者;(2)思維意識正常、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夠與本院醫護人員無障礙交流意見的患者;(3)與本院口腔科醫師深入交流后,就修復方案與預期修復效果達成一致的患者;(4)知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1)未能就口腔修復效果與醫師治療方案達成一致的患者;(2)治療期間不遵醫囑,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嚴重偏離預期的患者;(3)患有精神障礙類疾病,無法與醫護人員有效溝通的患者。
在回顧性分析過程中,依照口腔修復方式的差異,對70例患者作如下分組:
(1)研究組:納入35例,男女人數比19:16,年齡區間27~61歲,平均(44.58±3.45)歲;
(2)參照組:納入35例,男∶女=20:15,年齡區間28~62歲,平均(44.72±3.53)歲。
組間比對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均無顯著差異,P值均>0.05。
1.2研究方法簡析
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口腔修復治療,牙體預備過程均遵照一般標準。采用優質牙體預備模式,完成對研究組患者的口腔治療方案的制定。準備期間,醫師應重點考慮以下問題:
(1)提升對患者牙齒保護的重視程度。
(2)確保修復后,基牙的固位形和抗力形均達到一定的強度(可正常咀嚼食物,能夠咬斷一定硬度的物質且不發生裂痕等)。
(3)預留足夠的修復體空間。
(4)牙體邊緣應具備足夠的適合性(以患者感受為主,應使患者在短時間內便能夠適應,且日常生活中不存在任何不適感)。
(5)重視對牙周組織的保護。
(6)如果對多個基牙進行修復時,應盡量提升就位道的調節水平。
(7)關注預后效果,改善修復后美觀度以及口腔功能,改善口腔健康水平。
基于上述問題完成牙體預備作業后,醫師還應對患者的牙床情況(牙齦是否出現萎縮)、現存牙齒的狀態進行全面評估。比如患者的前牙發生斷裂,剩余的牙體組織應該留用?還是直接拔除,行種植牙修復?將實際情況告知患者,獲得患者同意后,方可開始口腔修復治療。總體而言,基于優質牙體預備的口腔修復方案的治療側重點先后順序為:①務必恢復患者口腔(牙齒)功能,使患者能夠正常咀嚼食物,說話時不存在“漏風”情況;②盡量保持牙齒整體的美觀性,即牙齒整體平齊相鄰牙之間的色澤無明顯差異等。
1.3觀察指標界定
按照下列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的口腔修復效果:
(1)優質:修復后,患者上頜牙、下頜牙均十分平整,未出現某顆牙齒“凸出”的情況,所有牙齒之間均無明顯色差,無縫隙,咀嚼功能正常。
(2)良好:上下頜牙整體平整,有個別牙輕微“凸出”,但不會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局部兩個相鄰牙齒之間存在輕微色差,有小縫隙,咀嚼功能正常。
(3)較差:牙體平整性不足,呈現“凹凸不平”的形態,導致患者“閉嘴”時產生強烈的不適感,相鄰牙之間色差較大,縫隙較大,影響咀嚼。
統計每組“良好”以上患者的占比。
1.4統計學分析
以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的有關數據,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x2”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當P<0.05時,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良好”以上人數占比為94.29%,高于參照組的7.14%,P值<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綜合討論
牙體預備需要考慮的要點類似于:有一間使用很久的房屋需要進行修繕,但其內的很多家具仍然有較高的使用價值,不宜直接廢棄。因此,對舊的家居進行整理,搭配新的裝修風格,可以在保證居住質量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即很多患者的牙齒僅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功能受損,經過適當處理后,可保留一部分原牙,無需完全拔除后進行種植牙修復)。基于此種考慮,口腔科醫師使用相應的器械,首先完成對患者患牙的處理,之后完成相應的治療,不僅恢復牙齒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還可以整體提升牙齒的美感,避免患者產生自卑等消極心理。總體而言,優質牙體預備已經成為現代口腔修復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彰顯對患者的服務意識,應當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趙興霞.牙體預備對口腔修復臨床效果的影響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20,7(02):103+115.
[2]孫朝輝.牙體預備對口腔修復臨床效果的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A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