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珍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231
高血壓疾病的危害相信眾人皆知,它屬于一種慢性疾病,不會在短時間內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威脅,以至于人們常常忽視它的危險性。隨著時間的延伸,如果仍未能對該疾病采取控制措施而是任由其發展的話,很容易引發一些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如腦血栓、冠心病等,給患者帶來無盡的折磨與痛苦,甚至因病情嚴重而奪走患者的生命。臨床高血壓常見的表現癥狀為血壓升高,并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誘發該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環境、遺傳等因素,老年群體為該疾病的高發人群。
在臨床麻醉中,經常可以看到高血壓患者因疾病原因接受外科手術,然而我們都知道,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功能通常比較差,這樣會降低對麻醉藥物的敏感度,大大增加了麻醉藥物使用的難度。手術之前,麻醉師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麻醉時,一旦因為個人因素使麻醉操作標準超出規定范圍,在手術的過程中,高血壓患者很有可能因術中疼痛而引發心律失常或低血壓等危險狀況,從而導致患者出現急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等并發癥,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此,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麻醉時,一定要掌握好其中要點,將患者麻醉時的危險性降至最低,那么,高血壓患者臨床麻醉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1 ?麻醉前注意事項
1.1 評估病情
由于高血壓會加重腎、心等臟器的負擔,臟器受累的程度與最終的麻醉效果息息相關,為此,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麻醉之前,需對其實際病情進行準確評估,從而制定與之病情相符的麻醉措施。如果患者臟器受累情況不明顯,則意味著術中危險系數不高,在給予其麻醉時,可以按照血壓正常患者的麻醉方式進行。反之,則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謹慎處理。
1.2 術前準備
針對于高血壓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前,首當其沖需要將其血壓值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才能進行相關手術,然而大多數降壓藥物都會對麻醉效果造成影響,所以需要等患者緊要器官的血氧濃度恢復到正常水平才能給予其麻醉處理。基于不同類的降壓藥物對麻醉效果的影響程度不同,麻醉師需要對高血壓患者的用藥史進行充分的掌握,之后在選擇相應的麻醉處理方式。比如,針對于長期服用氯噻嗪之類降壓藥物的患者,麻醉之前需要備好鉀離子,便于術中及時向患者補給,防止患者在麻醉中發生低鉀血癥。
1.3 心理護理
大多數患者在面對手術時都會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特別是高血壓患者,一旦存在這些負面情緒就有可能引發血壓升高,不利于手術順利進行。所以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麻醉之前,有必要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向其宣導與麻醉、手術相關的知識,使其深刻的意識到手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從而增強其治療的信心,趕走心里陰霾,促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醫師工作,為提高麻醉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礎。
2 ?麻醉中注意事項
臨床麻醉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全身麻醉,這種麻醉方式的應用范圍為創傷大或者大范圍手術,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沒有任何意識。全身麻醉具有鎮痛、鎮靜以及肌松的優勢,故而麻醉效果非常明顯,同時全身麻醉應用的藥物對心肌收縮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夠達到控制患者血壓的效果,是高血壓患者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另一種是局部麻醉,這種麻醉方式可以阻滯患者身體局部的疼痛知覺,有效預防患者在手術中因疼痛感強烈導致血壓驟增。局部麻醉通常需要配合鎮痛藥物使用,可使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的擁有清晰的意識,所以這種麻醉方式一般適用于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的手術,這就要求麻醉師做好麻醉阻滯工作。對于血管硬化嚴重、舒張壓過高以及心肌勞損的高血壓患者,在進行麻醉時,不適合采用蛛網膜下腔阻滯的方式,應采用小劑量的硬膜外阻滯,且給藥方式為分次給藥。對于體重超重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在進行上腹部手術麻醉時,適宜選擇硬膜外阻滯復合氧化亞氮氣管內麻醉。麻醉方式以全麻為宜,并嚴格控制注藥的速度,千萬不可過快,以免患者麻醉中出現血壓驟降的情況。對于高血壓并發癥的患者,通常選用咪唑安定或依托咪酯進行全麻誘導,誘導的過程中,一定要嚴密監測患者氣管內插管時的心血管反應。
3 ?麻醉后的注意事項
高血壓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會誘發各種致命的并發癥,如腦溢血、心臟病等,所以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麻醉時一定要謹慎小心,除了重視麻醉前、麻醉中的注意事項之外,麻醉后也要對患者的反應進行密切觀察。首先,除了對高血壓進行常規監測之外,還需要定期對其進行心電圖監測,囑咐患者及其家屬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從而防止患者血壓升高。其次,做好日常血壓監測,一旦發現患者存在血壓升高趨勢,應及時采取降壓措施,力保將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值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最后,合理用藥,避免不同藥物之間出現相互作用。
總而言之,抗壓藥物對麻醉效果的影響非常大,而手術能否順利進行通常取決于麻醉效果,所以臨床高血壓麻醉具有一定的難度。麻醉之前,麻醉師應先對高血壓患者實際病情進行準確評估,進而采取適合的麻醉方式,以此降低術中麻醉的危險性。此外,麻醉后的護理同樣不可掉以輕心,需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避免患者出現血壓異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