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星
(1.四川師范大學,四川成都 610101;2.揚州大學,江蘇揚州 225000)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作為中小學教育應該怎樣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呢?熊秉明先生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因此,書法教育無疑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造字之始就體現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觀。《系辭·下傳》第二章便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所以要在中小學識字過程中適當了解漢字的起源,從而調動學生興趣,“激發熱愛漢字、學習書法的熱情,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漢字有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等六種造字法。因“倉頡之初作書,蓋以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所以在學習中可以指示和單體象形字等簡單的古體字(如上下日月等)來和現在的字加以對照學習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對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感性理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劉熙載的《書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在五千年文化滋養中產生了很多德藝雙馨的書法藝術家。他們幾乎都是具有深厚傳統文化素養被傳統的人文精神所化的人。如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人文風流、遒勁秀媚的王羲之;剛正不阿、威武不屈、忠義殉國、剛毅雄強的顏真卿;一生坎坷多次貶謫仍然樂觀豁達、百折不撓的蘇東坡。書法史的長河中數不勝數。
在書法學習中紙筆墨硯文房四寶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書法用紙以宣紙為主。宣紙是安徽宣城范圍內草本植物為原料制作的紙。分為生宣紙和熟宣紙。生宣紙因質地柔韌潔白吸水性好筆墨沁潤效果好深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熟宣是在加工時用明礬等涂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在練習書法或創作書法作品時,也因追求不同的效果和書寫不同的字體也會對宣紙有不同的選擇。2009年9月,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書法學習中筆法有中鋒和側鋒之分。而初學者往往要強調中鋒的把握。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中和敦厚的儒家思想和筆力含而不漏美學風格。項穆著《書法雅言》說:“圓而且方,方而復圓,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會于中和,斯為美善。”書寫過程中對字體結構的把握中也充滿了正奇、疏密、主次、動靜等傳統的哲學辯證思想。“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書法的章法充滿了動態整體的辯證思想。從第一字的第一筆到最后一字的最后一筆一氣呵成。過程中包含了緊松張弛快慢等因素。經典的書法作品大都書寫優美的文辭更能直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使書法的形式美與文辭的內容美能相得益彰文質彬彬。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而人文風流的《蘭亭序》;又如“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而浩氣長存的《祭侄文稿》(圖1);再如“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而傷感失意而超然豁達的《黃州寒食帖》。到三山五岳名勝古跡的名家書法作品中去學習書法更能在情景交融的文化語境中體悟書法之道提高人生境界傳承中華文明。

圖1 顏真卿·祭侄文稿
綜上所述,書法是以漢字為文化載體,以毛筆為書寫工具的藝術。從字的起源和結構,使用材料,即筆法、章法、墨法都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因素。因此通過學習書法是理解中國文化進而“文化自覺”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小學和中學階段的書法教育如果能找到正確的途徑,將提高整個民族的書寫水平, 為學生深入認識中國文化留下一條通道。”只有文化自覺后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信才有可能文化復興。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包括這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中小學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民族的復興必然要被中國文化所化的人來弘揚,正所謂人能弘道。所以,中小學書法教育任重而道遠。
注釋
(1)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 (2019.9 重印)P4.
(2)費孝通;費孝通九十新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11 (2006.3 重印)P112.
(3)費孝通.費孝通九十新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11(2006.3 重印)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