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鵬
(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北京 100045)
數字化時代是一個由技術驅動的時代,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人臉識別等各種新概念技術的不斷涌現出來,移動互聯網為幾乎所有的商業活動帶來了挑戰。信息傳遞的成本大幅度的下降,信息的透明度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數字化的時代下,也將傳統期刊和讀者之間的溝通途徑進行了重新界定。手機是人的一種延展性器官,也助力了打通一個雙向交流的渠道,讓快速、實時、頻繁地互動變成可能。對于一本傳統期刊而言,數字化的出現和發展直接把一本傳統期刊推到了廣大讀者面前并有效地做出迅速的決策與實時評論,這給傳統期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有一些學者曾經明確地指出,數字編輯工作主要是一種泛指編輯工作人員利用電腦、通訊、網絡等各種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將自己的文字、圖像、視聽等作品轉換成文章并進行選題謀劃、稿件材料的組織、編輯加工梳理、校對和審核把關、出版發布等各項工作。相較于傳統期刊單一的紙質形態,數字編輯具有多種不同形態的表現形式,無論是網絡文學、短視頻、數字刊物、電子圖書等新穎方式都給讀者帶來更新鮮的閱讀體驗。因此,傳統的期刊編輯在閱讀過程中就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讀者新的思維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讀者的文化需求和價值觀,更快速地捕捉和收集讀者所需的資料并及時給予其反饋。
(1)傳統期刊表現形式的單一化。傳統期刊主要是以單一形式的紙質品單項傳播,從選題編輯到呈現在讀者面前需要時間較長。即便是有數字化時代發展思維也僅僅是為了迎合數字化發展的浪潮,簡單的將紙質文字轉化為電子文本,這種簡單轉換只是將手動翻頁的“紙質書”轉為需要充電的“電子書”,實際沒有太多新鮮多元化、生動性的表現手法來滿足終端讀者的需求。
(2)編輯人員對于數字化平臺的適用性較難。部分傳統期刊具有豐富編校經驗的人員年齡較大,對于電子產品的使用較為陌生,覺得紙質書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重量的真實體驗,更習慣于在紙質稿件上圈點。而年輕的編輯人員對于數字化平臺化的技術操作可能會比較熟悉,但編校的經驗水平又稍稍弱一些,這也較難推動傳統期刊的數字化發展。
(3)期刊內容整合程度低,不能多元化使用素材。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傳統期刊也在鼓勵相關編輯人員使用新技術工具,但因為缺少系統性的培訓,期刊平臺推出的手機報、微信公眾平臺或者抖音小視頻等產品只能片段化或者階段式的作為期刊自身的導讀、導覽平臺,沒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表現形式,使得期刊素材不能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到期刊的后續章節的新板塊。
傳統期刊尤其是中小型雜志社的編輯一般是身兼多職,策劃、文字及美術多面把關,這也使得編輯人員無暇顧及數字化時代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期刊單位相關負責人對于數字化時代的小視頻、語音審讀、動態性數據或圖表的審讀等新的審讀方式比較陌生,需要提高自身的多方面的知識學習。
(1)數字化時代打破傳統期刊單一的傳播方式。將單一的從選題策劃到呈現在讀者手中轉換為雙向互動或多項互動。以往的編選文稿往往是由作者投稿、選編、編輯加工等流程,數字化時代應該通過網絡數據分析讀者的閱讀需求、同類期刊的市場閱讀容量或者各個年齡階段的讀者的閱讀愛好等,可以通過插入趣味小游戲的問答、公益廣告投稿、微信朋友圈等各種方式。這也會為后續期刊的市場投放提供依據。
舉旗幟。在新時代條件下,要全面推進黨的理論創新,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創新手段方法,將心得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引入傳統期刊雜志社。
育新人。面對當前數字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中小型雜志社應該盡快尋找自己未來發展的定位,對編輯工作人員素質應提出明確的要求,并且充分地給予編輯人員學習和掌握數字化信息業務的機會和平臺。將數字化編輯技術納入考核內容指標。深化對廣大青年編輯的正確理想信念觀和政治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扎扎實實做好本職工作。
興文化。將傳統期刊需求端進行轉型升級,要求消費者和供給端進行創造性改革,從讀者需求端開始倒推傳統編輯的技術手法,推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更多文化精品。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要是通過“故宮跑”“文創熱”等各種形式進行多元化的方式,從一個個都可以親手觸摸到的細節,展示和反映了文物修復工作人員對文化的關愛和守護,向讀者傳播文化內容,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年輕一代。
(2)優化傳統期刊編輯流程。數字化編輯節約了傳統編輯出版的印刷、制作、裝訂、運輸、分發等大量時間成本,編輯審核與出版發行幾乎是同一步驟同時進行。這樣優化與創新節約出來的時間可以反作用于多元化技術的研發、多形式的呈現等業務內容。
(3)增加教育培訓內容。倡導傳統期刊與高等院校合作,鼓勵院校師生參與期刊的實際操作運營,進一步加大數字編輯(3個領域9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力度,搭建規范的數字編輯人才培訓體系,不走過場、注重實效。積極與院校開辦的相關課程交流合作論壇等,從編輯人員入職開始解決實踐環節不足的問題。實現實踐與理論共同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面臨的既是空前復雜和多元的數字信息時代,許多新理念新技術需要學習掌握,又不能完全扔掉我們傳統期刊編輯本身具備的核心優勢。對于我們的讀者來講,專業性的讀物、需要按照整塊的時間進行系統性閱讀的,在初次進行書籍的閱讀過程中就需要有大量的紙質版本作研究標注使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進行充分的閱讀、記錄、總結。若已經完成這個學習的階段,為了更好地方便于后續的檢索和確認,則可以通過其他各種形式,比如電子書、音頻、圖像等來實現數字化表現。如一些聽書類型的App軟件既減輕了讀者使用眼睛的壓力,也比較適合聽覺型讀者。
新老編輯方式之間不存在剛性替代,轉型發展的方式就是融合,是信息發展時代要求的優化組合。改正傳統期刊編輯的現有缺陷,發揮傳統期刊編輯功能的最佳化,尊重數字化時代編輯發展傳播的特色,才能更好的實現期刊的轉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