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芹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 473000)
中醫藥學孕育在我國傳統文化土壤中,深刻反映了傳統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健康觀和方法論,兼具科學和人文雙重屬性。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有當代大學生共同的思想行為特征,受專業思想浸潤,又有明顯的中醫藥思想文化氣息。在中醫藥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把培養中醫藥文化自信納入其中,并強化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力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中醫藥文化觀。
中醫藥文化是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再造文明復興,提升文化軟實力已是社會共識,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局面。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包括中醫藥文化資源逐漸被重視、開發和利用。再借助新媒體獨特傳播優勢,中醫藥文化自信被更多普通民眾關注并接受。《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中醫藥在世界舞臺也被廣泛認可。
2016年發布《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為中醫藥發展樹立法律依據。2019年出臺《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2021年發布的《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更是為中醫藥文化傳播提供了行動指南。我國中醫藥事業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中醫藥于傳承中創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展現了獨特的智慧價值。例如,被譽為疫情防治“通用方劑”的“清肺排毒湯”,來源于《傷寒雜病論》中的經典組方,蘊含中醫治療調和陰陽的價值觀念,成為防治新冠肺炎的良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
中醫藥文化蘊含在中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別具一格的醫療技術和健康養生方法中,堅守中醫藥文化價值,才能對中醫藥事業產生專業認同感、職業認同感。多元文化的沖突交融,使學生視野拓寬,但一些學生缺乏辯證思維對待多元文化,對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帶來負面影響。中醫藥發展中又存在“中醫西化”“中醫藥分化”等現實問題,導致部分學生對中醫藥認同感不足,自信心缺失。
中醫藥文化是對中醫藥院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資源,然而在教育者及學生的普遍認知中,存在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養的現象,缺乏中醫藥職業精神和健康文化素養的系統教育培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計統一、固化,缺少中醫藥文化特色和針對性。
中醫藥院校是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的主陣地,應積極探索多樣化途徑,講好中醫藥故事,傳播好中醫藥聲音,借助豐富的中醫藥文化載體,將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目前,中醫藥院校普遍采用的仍是“填鴨式”課堂授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相對單一,理論性略強,欠缺吸引力。
3.1.1 開拓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
中醫藥院校的思政課程應圍繞醫德的培養,有針對性地加入中醫藥優秀文化、中醫藥核心價值的思政元素,廣泛凝聚師生情感共識,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學生對思政課程“假大空”的錯誤認知,讓思政課程“活起來”,真正發揮思政課程在育人中的思想引領作用。
3.1.2 發掘中醫藥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
從思政課程轉變到課程思政是回歸教育教學的初衷。專業課教師不僅要重視專業技術知識和臨床經驗的傳授,更應明確教育教學的過程就是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培養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的過程。歷代醫藥名家的成才過程、思想精華、價值觀念都是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的生動實例。教師對中醫藥傳統文化的講述、思想精髓的闡釋,使學生逐漸沉淀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氣息,形成獨特思維方式、個性氣質,并將“大醫精誠”“醫者仁心”的精神氣節用于工作實踐中。
3.1.3 創新教育范式,靈活教學方法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要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促進教學互動。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運用,為課堂教學提供多元信息環境。在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中應引入創新性教學方法,整合并利用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對中醫藥文化內涵理念進行現代化、創新性的表達,激發學生自覺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讓中醫藥文化真正入心入腦。
3.2.1 建設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建設承擔著育人功能,中醫藥院校可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特色和學校教育特色,將中醫藥文化因子融入校園環境建設。比如,創建藥用植物園、中醫藥文化園;引用藥名、典故為校園內樓宇街道賦名;把花石草木賦予中醫藥文化含義;在校園、教室內張貼中醫藥名人事跡、格言等。漫步校園,能充分領略中醫藥文化底蘊,全方位、多角度浸潤在中醫藥文化氛圍中。
3.2.2 開展富有中醫藥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
中醫藥院校富有特色的中醫藥文化活動,獨特的中醫藥文化展示,可以讓學生在具體場景中主動學習。通過舉辦中醫藥藝術節、文化節系列活動,比如游園識藥比賽,中藥鑒別、炮制、調劑比賽,中醫藥文化情景劇比賽,中醫藥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等,拓寬中醫藥文化傳播形式,讓中醫藥傳統技藝、中醫藥歷史文化“活起來”。此外,在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中,發掘中醫藥文化因素,開展適當的傳統民俗活動,宣傳傳統節日中蘊含的中醫藥健康理念。
3.2.3 開展傳統保健體育活動項目
中醫藥院校的體育活動應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源于經典醫著的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是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與養生保健結合,學生通過對具體動作的學習、練習,既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也在運動鍛煉中淬煉品性,并切身感受中醫藥獨特魅力,形成積極健康、特色鮮明的文化自覺。
在重視第一課堂的同時,打造大學生中醫藥文化服務團,在文化行為層面,塑造良好的醫者情操。(1)中醫藥院校可加強與當地中醫藥種植區、藥企在產、學、研方面的交流合作,組織學生觀摩體驗、實踐調研,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助推中醫藥產業發展。(2)組織學生開展義診公益活動或其他志愿服務活動,向社會民眾傳播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增強學生運用中醫藥服務公眾健康的能力,培養大愛大德的醫者情懷。(3)組織學生走訪地方中醫藥名家紀念館、中醫藥文化館等,借助有形之物讓學生感知中醫藥的博大精深,并為打造地方特色中醫藥文化名片助力。
中醫藥文化自信教育要開拓新領域,借助互聯網新技術,組建中醫藥文化網絡教育宣傳隊,打造符合學校特色的網絡微平臺,搶占文化信息傳播的網絡陣地。將中醫藥文化相關話題、熱點話題、學生關心話題,作為切入點進行內容設計,創作有意義、有影響的微視頻、微文章等中醫藥文化作品,傳播中醫藥文化價值觀和正能量。
(1)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培養教師的中醫藥文化素養,將中醫藥文化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學效果,并以此推進師德師風、立德樹人建設。(2)構建協同育人平臺,發揮高校各部門和社會合力,為學生中醫藥文化自信的培養提供堅實支撐,引導學生參與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3)建立學生測評機制,以教育教學效果為導向,對學生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素養測評,促進學生中醫藥文化素養持續提升,中醫藥文化自信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