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逸寧 陳憲平
近年來,國內特種設備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態勢,遠超過同期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增長速度,人機總量比例失衡差距逐漸拉大,各地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年新增人數日漸減少,企業用工矛盾突出,社會用工剛需壓力增大,對企業發展進程、安全生產帶來不利因素日益顯現。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利用特種設備作業人員信息平臺資源,拓展校企合作渠道等建議,旨在緩解當前企業用工矛盾及由此引發的安全問題。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特種設備總量達1525.47萬臺(如圖1所示),特種設備持證1215.55萬張(如圖2所示)”。這既給各行各業的健康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對企業用工需求、安全生產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圖1 2012—2019年特種設備增量示意圖(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智研咨詢整理)
圖2 2012—2019年全國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持證數量示意(資料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智研咨詢整理)
尤其是近幾年,特種設備總量增速與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尚不含一人多證)持證數量差距逐漸拉大,遠超過同期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增長速度。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持證數量1145.36萬張,2018年為1216.67萬張,而2019年則降為1215.55萬張。
近年來,由于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受客觀環境影響,如參訓人員理論、實操雙及格考核分值提高,理論機考題庫例題量大,考試難度、學員懼考現象有所增加,現有員工年齡偏大退崗轉行諸多因素,使得全行業從業人數、新增參訓入行人數有所下降,社會用工剛需壓力進一步凸現。特種設備快速增長與作業人員資源增速遲緩的矛盾,導致特種設備使用部門出現人機配置總量失衡,進而帶來員工隊伍短缺、招工困難、安全生產隱患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在基層,用工環節頻頻出現新老交替、青黃不接的狀況,缺崗、頂崗時有發生,招聘員工難等諸多問題是形成當下社會用工難的主要原因。
特種設備與作業人員人機總量比例失衡,不可簡單地理解為僅僅是人機配置不對稱的數量關系或純經濟現象。在當今社會現代化大生產環境中,它均有派生諸多問題的可能:一是機多人少,勢必有部分設備因無人操作而被閑置,造成固定資產的隱形損耗或資金浪費;二是準備不充分,對招聘社會上持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人員的難度估計不足、渠道不暢,以致于社會上這方面人員的供應一旦不足,企業就有可能隨意讓內部員工調崗應急;三是把關不嚴,基于崗位急需考慮,大開方便之門,讓個別法律意識淡薄、用假證、過期證、證崗不符的人有了可乘之機,僥幸上崗。由于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無證上崗現象在社會不同程度存在,存在較大的社會需求空間,往往對安全生產帶來潛在威脅,不容小覷。
例如,2016年4月13日5時38分,由于出現強對流天氣伴有雷雨大風,位于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大盛村的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轄屬東莞東江口預制構件廠一臺通用門式起重機發生傾覆,壓塌軌道終端附近的部分住人集裝箱組合房,事故共造成51人傷亡,其中死亡18人,入院治療18人,重傷4人。直接經濟損失1 861萬元。事后查明,事故當事人起重機操作工馮某某違反操作規程,沒有將起重機的夾軌器放下并夾緊軌道,對事故發生負有直接責任。尤其是他還未經國家規定的安全培訓、未取得質監部門頒發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持偽造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上崗,根據相關法律對馮某某實施刑事拘留。透析這起事故,不難看出管理層面一旦出現漏洞,勢必存在安全隱患,甚至造成嚴重后果。
為應對社會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員工不足的被動局面,積極探索解決特種設備與作業人員人機失衡用工矛盾,充分發揮政府對經濟工作、企業行為的引導作用,借助特種設備作業人員信息平臺資源,掌握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流動、變化、增減規律。積極推進社會、企業、員工多向溝通,培養新生力量,對緩解當前企業用工矛盾、節約招工成本、降低風險、促進企業安全健康、穩步發展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一是建議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對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的相關懲罰規定,進一步完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140號)相關條款,加大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無證上崗懲罰力度,不斷優化現行培訓考核員工有效機制。《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作業人員未取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上崗作業,或者用人單位未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的,按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第七十七條的規定對用人單位予以處罰。由此可見,在現有條件下,不管企業招聘員工遇到多大困難、再多理由,掌控好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就業門檻入門原則是底線,嚴格考核、持證上崗是規范特種設備行業秩序、約束所有從業人員的法律要求,無論是單位和個人均不得觸碰法律底線。
二是圍繞社會用工剛需局面,建議政府職能部門著力搭建特種設備作業人員信息交流平臺,充分利用信息網絡快速便捷優勢,向社會、企業、員工開辟一條專門綠色通道,向特種設備使用部門提供人員供求信息,幫助企業留住一些暫未上崗或意欲轉行的持證人員不轉行,及時為他們提供專業對口的上崗機會,充分顯示政府職能、有效信息在這時發揮的關鍵作用。靈活運用經濟規律、行政手段等措施,引導企業適度調控產能,大力開發同類型高端產品,提高特種設備科技含量。
圖3 2019年1月23日,湖南省華容縣發生塔吊坍塌事故,致4死1傷
三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于高素質的人才,集科技、智能、高強度體力作業于一身的特種設備使用部門尤為如此。企業應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信息庫有效資源,隨時掌握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崗、流動變化數據,主動與院校、社會加強聯系,減少盲目性,增加主動性,促進勞資雙方盡快達成共識,實現雙贏。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培養、建立一支充滿活力、訓練有素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后備隊伍,是解決目前企業員工青黃不接、招聘困難的最佳選擇。
四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據統計,當前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200余個專業和10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建議用人單位參照我國一二線城市某些地鐵軌道集團借助院校師資優勢,定向培養專業員工隊伍的發展模式,建立本單位專業人員蓄水池,對于解決當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增速遲緩的矛盾,擴大從業人員隊伍有積極借鑒意義。
五是建議大力推廣各省現行普遍采用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網上培訓學員模式。參訓學員大部分時間網上自學,聽課、做題、模擬考試獨立完成,少量時間集中參加專門培訓機構考前培訓輔導,最后經過嚴格的理論、實操考試。實踐證明,一系列規范有序的學習培訓過程,既有利于化解學員離崗培訓存在的工學矛盾,也有利于緩解個別學員存在考試恐懼癥,激發學習熱情,有較高的通過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操作性,符合各類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考試大綱總體要求。
特種設備作為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條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日益發揮出巨大作用。客觀分析特種設備與作業人員人機總量比例失衡給企業帶來用工矛盾癥結所在,研究探尋解決當前企業用工不足的良策,對于我們正確認識社會復雜現象,自覺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縝密制定相應策略,從容應對前行路上各種困難、障礙,防患于未然,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