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薛雯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4)
目前,我國處于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社區模式正從傳統社區向現代化新型社區轉型。國內的一些地產公司曾嘗試以養老地產為核心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區,專門構建一塊場地集中進行養老服務,整合社區資源,使得養老服務更加高效便捷。然而,該種模式將老年人集中照護,使得老年人群脫離其他年齡段人群,雖滿足一定的物質需求,但其精神及心理層面的需求并未得到關注,存在一定局限性。當下,全齡化社區作為一種新型的社區模式正處于探索階段。以全年齡段人群為社區住戶,并將老年人作為社區重點服務對象,促使不同年齡段的人相互交流融合,是一種適合全民居住且具有極大活力的生長型社區。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社區在狹義上已經達到了全齡化的條件,即社區內存在各年齡層級的住戶,他們共同享用社區內的設施與建設。但是在廣義層面上,這種單純聚集各年齡人群的空間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全齡化社區”。早在20 世紀90年代初,學者就曾提出“Lifetime Homes”這一概念,意在為各年齡段社區居民提供住宅、服務設施、環境設施的共享空間,形成健康的、有公眾參與機會的居住社區。而當下國內的社區建設對全齡化、適老化以及兒童友好等領域雖有較多探討,但其研究方向多傾向于某一人群。各個年齡段在無形中默認了自己所屬的領域,缺少相互介入。
在進行全齡化社區研究的過程中,筆者在大量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耗散結構理論用于分析處理遠離平衡態的開放性系統,在物理學、醫學、資源利用等方面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同時,其條件與全年齡化社區有較大契合度。因此,結合社區系統開放性的特點,本文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研究全年齡化社區構建策略,對于全齡化社區推行具有實際參考價值。
1.空間利益主體多元。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發展日益成熟,空間利益主體走向多元化,社區的構成也逐步復雜化。社區人群按年齡段來進行劃分,其利益群體涵蓋中老年、青壯年、兒童,并產生頻繁密切的交流。據此,提出“全齡化社區”概念,是應對多元利益主體復雜的訴求下,對不確定性環境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2.個人與社會關系復雜性。不同于鄉村的“熟人社會”,社區居民處于“陌生人”的環境中,人們往往缺乏對社區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社會行動意義效應論做了這樣的分析:現代性是一個社會開放和個人解放的過程。隨著這一進程的發展,個人越來越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實踐主體,不斷在社會的集體行動中追尋著自我的價值。在這樣的理論視野下,個人的主體性在整個社會的前進歷程中得以成長,由不同質性的“個人”組合成的社會組織和群體,以及囊括了眾多個人、組群的整體社會系統,成為社會主體及其行動的基本類別化形態的系統。我國當代社會轉型背景下,空前未有的變革也發生在城市社區空間中。社區該如何處理好各年齡層級間的復雜關系,吸引各年齡段主體主動融入社會生活中,成為社區的探索方向。
1.各類活動空間較為封閉,各年齡段之間相對獨立。當下社區各類活動空間較為封閉,在空間布局的考慮也僅停留在滿足一定功能性的基礎上。各年齡段之間缺乏交流,相對獨立,老年人群被孤立的現象愈發嚴重。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逐漸衰退,其變現為個人的行動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活動范圍日益受限。其扮演的社會角色也在逐漸弱化,脫離社會關系網絡,出現被“邊緣化”的特征。
2.缺乏全齡化載體,社區代際連接斷層。如今,居民們的生活習慣、交流方式、娛樂活動都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其必然對社區活動空間產生新的需求。社區作為全年齡層次生活及其參與活動的主要場所,應盡可能保障各年齡層次的參與性,減少各年齡層及之間交流斷層的可能。而如今我國社區大多缺乏全齡化社交場所,一方面,公共服務設施嚴重短缺;另一方面,一些散落在社區內的存量空間未被充分利用。現有的社區活動空間規劃也大多停留在物質及功能層面,并未圍繞真正的社區主體:即居民的生活習慣、活動軌跡展開。
以社區健身場地設計為例,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對于設施場地、設施器材要求明顯高于年輕人,并且各年齡層次之間存在著不同的使用需求,常產生使用矛盾。未成年人的活動設施需要滿足其成長發育特點及身心需求;青年人群則對于對抗性更強的運動場的和設施有著更高的要求,例如足球場、籃球場等;老年人群是社區健身設施的主要使用者,健身設施則需從“適老”出發,健身器材的強度更低、具有更好的安全保障,以減少意外受傷的風險。而現有社區健身活動區的設計大多僅僅從功能出發,在一定區域內擺放健身器材,滿足不了多年齡層次的使用需求。這種不基于人本視角及居住生活內在規律的設計不利于各年齡層交流的產生,進一步促使社區內代際連接斷層。
耗散結構理論以非線性的開放系統為研究對象,著重闡述開放系統如何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系統內部自發產生的正熵,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時引入的外部負熵進行抵消,從而維持系統本身,實現系統由混沌向有序轉化。耗散結構理論以系統的開放性為基礎揭示了事物的本質,本文希望探究將耗散結構理論應用于全齡化社區構建的可行性。耗散結構的形成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系統開放性; 系統遠離平衡態; 系統內部各要素的作用達到一定的閾值。
1.系統開放性。社區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無時無刻都在與外界產生新的物質、信息、能量交換。從物質層面的交換如:生活用水供應、垃圾處理等。到信息交換包括知識共享、技術交換等。再到無形的能量交換,包括精神交流、文化傳遞等,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非線性關系。
目前社區內部關系的組織形式多數是由一條條線性組織的,即指人在社區中的活動路徑、方式、內容構成是單一的組成形式,各個行為之間難以互相影響,僅維持其平穩運行,卻難以為社區帶來活力。而開放系統中的非線性關系就是利用設計將空間中原本沒有交集的線進行交織,從而形成一個可以實現行為交互、文化傳播、精神交流的開放性社區系統。
圖1 社區正負熵中和示意圖
2.遠離平衡態。社區內部由于熵值的產生呈現動態有序性。社區系統內部各個因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正熵,由此增強了系統的混亂無序性,使得社區風險熵增大,催化產生了社區內部的交流互通。同樣,社區與外界的聯通同樣打破了社區內部的平衡態,增加了社區的開放性與社會聯動。社區與城市區域相融合,在物理層面社區內的公共設施、場所等成為城市公共設施和空間的組成部分,社區的主要道路網作為城市道路體系的延伸,社區內部的建筑類型滿足城市功能多樣化的需求。當正熵被負熵完全中和時,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外界繼續向社區內輸入負熵,此時,一小部分的負熵就會使系統形成大的漲落,使社區遠離平衡狀態。
3.系統內部要素達到某個閾值。對于社區內人群活動行為、活動空間分布、活動時間分布以及活動內容等信息進行研究可以發現,由于社區中不斷產生新的活動行為,使得系統內部熵值產生無數“漲落”,當漲落達到某一閾值時,就會推動社區系統向新的有序狀態演進。在社區內發生的活動所形成的社區內部正熵不斷增大的過程中,不斷地輸入負熵,抵消正熵的增加,使系統向有序且穩定的耗散結構演化,據此為社區理想模型構建提供事實支撐。
全年齡化社區理想模型的構建中,打散社區原有集中式的封閉活動空間,分散植入合理的鄰里單元促進社區居民的公共生活與交往活動的發生。1989年,埃比尼澤·霍華德(E-Howard)著寫的《明日的田園城市》提到合適的步行距離內每個家庭能抵達的小型鄰里服務中心。城市規劃組織 GMP 主張“針灸療法,單點切入”的整治方法,使得小型鄰里空間在老城區老社區內得以保留,為本文提供借鑒。將社區內產生的線性活動中的重要活動節點進行提煉,歸納出各項活動需要的各類條件,其中包括時間、場地、發生條件、心理活動變化等,整理形成社區內部的非線性設計雛形。尋找各個重要節點之間的共通之處,并通過場地設計在社區的重要節點植入具有開放性、滿足全年齡使用需求的合適尺度鄰里單元,使其在社區內有機生長,實現可持續發展。
將提煉出的各類條件進行疊加,為系統內部各個要素間產生相干效應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原本具有相同性質與發生條件的活動,經過模型疊加自發地進行組合、交叉、互聯,從而產生更大的活力。其次,本身關聯不大的活動,在疊加過程中相互吸引,推動全齡化社區理想模型的發展,以達到新的有序狀態。從而讓各年齡段人群的活動不再是單線,讓他們互相之間產生引力,形成相互推動的非線性社區系統。
社區模型通過構建與疊加基本形成了非線性的網狀結構,然而實際運作過程中力求達到“隱形”這一特征,弱化設計痕跡,以人為本出發,通過有意識的設計服務無意識的行為。首先,遵循社區各年齡段人群原本活動的規律,不是生硬的功能組合而“強加”的效果,而是經過調研、分析、歸納、提煉、組合等研究程序所形成的結果。其次,洞察功能與情感的需求,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融入系統。經過人與系統的相互磨合,使經過設計所構建的模型痕跡消解于行為之中,從而達真正的模型無形化。
結語:全齡化社區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在開放的社區系統之上,提出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全年齡化社區構建策略,在分析影響社區正負熵變因素的基礎上,進行非線性設計。將合適尺度的理想模型打散植入社區重要活動節點,實現多人群交叉的非線性社區系統。以人為本,遵循社區人群活動規律,優化設計達到模型無形化的最終效果,為當下全齡化社區構建提供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