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科,畢 文,金學瑩
(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20)
牟麥、飯麥、赤膊麥是大麥(Hordeumvulgare L.)的別稱,一年生禾本科[1],具有生育期短、抗逆性強及適應性廣等特點,總產量僅次于小麥、水稻和玉米,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南緯50°到北緯70°之間[2]。大麥是中國的原產作物之一,距今已有5 000 多年栽培歷史[3]。早在秦漢以前大麥青稞就是黃河流域先民的主食。從21 世紀開始,我國大麥的種植面積顯著減少,總產量也明顯下降[4]。大麥的蛋白質、氨基酸、纖維素等含量都高于其他禾本科作物。從2005 年開始選育出了更多、更好的優質高產大麥新品種,如大麥品種甘啤6 號,產量水平提高到7 500 kg/hm2以上,品質、抗性和適應性均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5]。大麥作為啤酒原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在啤酒發酵前大麥先要處理為大麥汁,大麥汁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的液體飲品。
紅棗,鼠李科棗屬植物棗(Ziziphusjujuba Mill.)的成熟果實,原產于我國,是我國一大優勢干果品種之一,味美可口[7],營養豐富,富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物質[8],具有重要的食用及藥用價值。紅棗中維生素含量非常高,素有“活維C 丸”的美譽[9]。紅棗富含的環磷酸腺苷,對于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其治療有很大作用,還有增強肌力、保護肝臟、防癌抗癌的功效[10]。同時,紅棗又是食品加工產業的主要原料之一,用途極為廣泛。我國幅員遼闊,大部分地區都有吃紅棗的習慣,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紅棗的需求量將日益增加。紅棗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集中在新疆、陜西、山西、河北、山東與河南等地,以色紅、肉厚、飽滿、核小、味甜者為佳[11]。紅棗作為食品產業加工的重要原料,隨著紅棗食品加工的迅速發展,紅棗的深加工也成了不少企業的重點加工項目。因而,紅棗的深加工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在干紅棗的加工中棗皮始終是困擾生產者的難題。紅棗皮的主要成分為粗纖維,質地較硬,隨著打漿等過程進入紅棗的下游產品中,使其始終帶有紅棗皮固有的黑紅色,嚴重影響產品的口感、外觀及穩定性,因而干紅棗的去皮成為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12-13]。
在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探索能充分發揮大麥、紅棗價值的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工藝,以期為大麥、紅棗深加工及飲料行業發展新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蔗糖、植脂末、果膠、CMC-Na、黃原膠、蔗糖脂肪酸酯、單甘酯、微晶纖維素,均為食品級;紅棗、大麥,均為市售。
組織搗碎機、膠體磨、電熱恒溫水浴鍋、電熱壓力蒸汽滅菌器、均質機等。

1.4.1 原料配比(原麥汁濃度:10 度)
大麥芽45 kg,小麥芽40 kg,水400 L,酒花:第1 次0.2 kg 苦型酒花,麥汁煮沸開鍋后5 min;第2次0.12 kg 香型酒花,煮沸終了前5 min。
注意:使用最新大麥芽和小麥芽(大麥芽浸出率≥80.8%,色度≤4.5 EBC), (小麥芽浸出率≥85%,色度≤6.0 EBC)。
1.4.2 糖化工藝
37 ℃(20′) →50 ℃(40′) →65 ℃(80′) →78 ℃。
1.4.3 過濾
溫度升至78 ℃后,倒醪至過濾槽先靜置15 min,然后回流15 min 至麥汁清亮;開始過濾,過濾速度不宜太快,保持過濾速度均勻緩慢進行;在2.5 h 左右過濾完畢即可。
洗糟水為投料前殺菌水,殺菌清洗完畢在發酵罐暫存,此時接軟管泵回過濾槽,用于洗糟;過濾終了控制總糖9.5 度,殘糖3.5 度。濾液匯入煮沸鍋內,并同時加熱90 ℃以上。
1.4.4 煮沸時間
煮沸時間60 min,最終麥汁量500 L。控制沸終麥汁濃度9.7~10.0 度,若在規定時間內濃度未達到9.7 度。可適當延時。
1.4.5 漩渦槽靜止時間
漩渦槽靜止時間40 min。
1.4.6 麥汁冷卻漩渦后熱麥汁通過薄板冷卻,進行降溫并通氧。降至麥汁接種溫度12.5~13.5 ℃。
紅棗汁酶解的最佳提取條件為溫度50 ℃,pH 值3~4,用量0.2%,加水量10 倍。紅棗汁澄清的最佳條件為殼聚糖添加量0.6%,溫度50 ℃,pH 值3.5。
1.6.1 大麥汁與紅棗汁比例
大麥汁與紅棗汁分別以1.0∶0.5,1.0∶1.0,1.0∶1.5,1.0∶2.0 進行混合。
以感官評價為依據,觀察混合后體態,并進行品嘗,根據感官評價確定大麥汁與紅棗汁混合比。
大麥汁與紅棗汁混合液感官評價標準見表1。

表1 大麥汁與紅棗汁混合液感官評價標準
1.6.2 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配方
混合液先澄清,再以蔗糖和植脂末為配料,制備飲料。設計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3 個因素分別為蔗糖、植脂末、大麥汁和紅棗汁混合比。以感官評價為指標進行試驗。
配方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設計見表2。

表2 配方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設計
1.6.3 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穩定性
參考單因素試驗結果,設定離心沉淀率為指標,設置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以復配增稠劑(果膠∶CMC-Na∶黃原膠(M∶M∶M) = 4∶1∶0.8)、復配乳化劑(蔗糖脂肪酸酯∶單甘酯(M∶M) =3∶1) 和微晶纖維素為因素,優化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穩定性。
穩定性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設計見表3。

表3 穩定性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設計
1.7.1 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色度值
用NH300 型高品質便攜式色差儀測定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色度,色度L*值(L*值為大麥汁亮度,0代表黑色,100 代表白色),每個樣品測定3 次以平均值為結果。
1.7.2 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感官品質評價
大麥汁與紅棗汁混合液感官評價標準[17]見表4。

表4 大麥汁與紅棗汁混合液感官評價標準
測定時邀請10 名專業人員參與,對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進行感官鑒定,并從色澤、香味、滋味和組織狀態4 個方面給出最終評價。
1.7.3 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離心沉淀率
離心沉淀率(Centrifugal sedimentation rate,SR)是反映澄清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離心沉淀率越小,澄清效果越好[18]。量取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100 mL,以轉速6 000 r/min 離心15 min,稱量沉淀物,每個樣品3 個平行試驗,取平均值[19]。離心沉淀率公式如下:

大麥汁與紅棗汁不同混合比感官品質見表5。
由表5 可知,大麥汁∶紅棗汁> 1.0∶1.0 時,大麥和紅棗香味不平衡,大麥味明顯;大麥汁∶紅棗汁= 1.0∶1.0 時,口感平衡,味道最佳;大麥汁∶紅棗汁<1.0∶1.0 時,大麥和紅棗香味不平衡,紅棗味明顯。因此,確定1.0∶1.0 為混合比。

表5 大麥汁與紅棗汁不同混合比感官品質
L9(34)配方正交試驗結果見表6。

表6 L9(34)配方正交試驗結果
由表6 可知,各因素的主次關系為B>C>A,植脂末影響最大,大麥汁與紅棗汁的比例對飲料的風味影響次之,蔗糖的影響最小。確定配方為A2B2C1,即將0.5%的蔗糖,2%的植脂末添加于1.0∶1.0 的大麥紅棗混合液中。
穩定性正交試驗結果見表7。

表7 穩定性正交試驗結果
由表7 可知,各因素的主次關系為A'>C'>B',即復配增稠劑對飲料離心沉淀率影響最大,微晶纖維素次之,復配乳化劑影響最小;最優組合為A'2B'1C'2,即0.07%復配增稠劑(果膠∶CMC-Na∶黃原膠= 4∶1∶0.8)、0.15%復配乳化劑(蔗糖脂肪酸酯∶單甘酯=3∶1) 和0.15%微晶纖維素,在此工藝條件下制備的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產品穩定性良好,離心沉淀率僅1.12%。
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調配配方試驗感官評定結果見表8。

表8 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調配配方試驗感官評定結果
以蔗糖、植脂末為配料,改善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整體品質,以符合消費要求。由表8 調配結果顯示,蔗糖∶植脂末為6∶1 時,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的整體狀態好,風味舒適,感官評分最高為86.32 分,效果明顯(p<0.05)。
大麥、紅棗在甘肅產量近年來不斷攀升,新產品的開發急需跟進。以充分發揮大麥、紅棗各自優勢為基礎,在深加工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對促進大麥、紅棗產業發展和飲品發展創新具有參考價值和一定指導意義。
結果表明,大麥汁∶紅棗汁為1.0∶1.0 混合后,再將0.5%的蔗糖,2%的植脂末添加于混合液中,以0.07%復配增稠劑(果膠∶CMC-Na∶黃原膠= 4.0∶1.0∶0.8)、0.15%復配乳化劑(蔗糖脂肪酸酯∶單甘酯= 3∶1) 和0.15%微晶纖維素作為穩定劑,大麥紅棗澄清型飲料感官品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