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被國家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的追求也日益迫切。如何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衛藍天碧水凈土,建設生態美好家園,是人大代表們一直關注的話題。
環保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邁入“十四五”階段,國家對環境治理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數字化環境治理將得到進一步普及。但目前環境治理還存在很多問題。建議:
一是突破環境治理的技術障礙。“互聯網+”是一種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的,包括大數據、云計算、5G、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內的集群,其典型特征在于其強大且智能的計算能力和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度融合,彌補傳統生態環境治理某些技術不足的障礙。例如,在研究霧霾成因的問題上,可進一步加強PM2.5云監測的大規模規劃部署,通過物聯網采集大氣的監測數據,并對大氣污染源進行云計算智能數據分析,為污染控制提供更加準確的數據支撐。
二是推進環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加快大數據、云計算、5G、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污染防治、執法監管、監測監控等領域的應用。構建區域生態環境信息資源共享數據庫,推動跨部門跨地區互聯互通。規劃建設環保產業互聯網平臺、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智慧生態城市以及環保檢測與研發中心等新基建,加快構建生態環境在線監測、全程監管、協同處置體系。
三是提高環境資源的使用效率。工業互聯網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度融合,將助力提高環境資源使用效率。工業互聯網的智能性,將幫助管理者實時掌握或預測環境資源的消耗情況,從而為管理環境資源實現最優化利用提供保障;工業互聯網的虛擬性,將引起環保產業及其產品的去物質化特征,使商品和服務在既定產出的情況下消耗更少的環境資源;工業互聯網的共享性,將引起環保產業及其產品供需方式的變革,使既定環境資源消耗的情況下商品和服務使用率實現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