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莉
時下,“創新”在各種媒體的宣傳報道中已成高頻詞。創新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走進百姓的生產生活,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然而,有一些地方和單位把“創新”一詞理解偏了,解釋淺了,出現了一些“氣泡式”創新、“流量式”創新和“馬甲式”創新,讓創新一定程度上成了隨心所欲的主觀臆想和浮于表面的標新立異。
創新絕不是口號,更不是粉飾太平的幌子。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將“創新”定義為“發明和市場的新結合”。創新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約,要在處理好創新與維持現狀關系的同時,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態度結合起來,解決問題、推動發展。嘩眾取寵不是創新,改頭換面也不是創新。如果僅是形式上的改變或文字上的包裝,片面地追求“高大上”,有陣式有聲勢,卻極可能變成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生動結合”。
那么如何跳出“打卡”和“刷臉”的怪圈,擯棄短線思維,將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歸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更高質量的發展上,回歸到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上來呢?要想發掘真正帶動發展的創新理念和方法,讓這片土地的每個人“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歸根到底要扎根人民群眾,讓創新“接地氣”。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生活的主角,通過人民群眾感受冷暖甘苦最深刻,體會改革發展最清楚,反映政令得失最真實。因此,任何時候依靠人民、聯系群眾,都應成為一種潮流、一種共識。特別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挑戰,我們要以創新的理念和方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把黨和政府奮斗的目標與老百姓的期盼統一起來,形成干事創業、謀事成事的強大動力和合力。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只有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讓推動改革的各項新思路、新決策、新措施“接地氣”,才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才能激發中國經濟發展在歷史新起點上迸發強勁動力,在創新中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的生命力與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