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奎
(甘肅財貿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中小企業崛起后,逐漸出現了眾多因素限制其不斷發展,最為嚴重的便是資金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多年來的政策措施都難以真正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巨大資金“瓶頸”。尤其是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中的經濟形勢下,此問題將更加突出。
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由于中小企業群體的分布領域、范圍較廣,因此,中小企業的強大生機活力有利于積極調動市場的經濟活力,使市場活躍程度大大提高。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這一關鍵問題,不僅有利于壯大其自身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新技術的出現及成熟等,而且也對國民經濟起著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并且在減少就業壓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提高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等方面極具現實意義。
隨著經濟走向市場化,中小企業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多種因素導致中小企業長期存在融資困難這一大難題,已嚴重阻礙了發展進程。

表2-1 2017年中國中小企業資金來源情況統計

表2-2 我國與美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對比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首選為成本最低的內源融資,這也正符合優序融資理論。直接融資難以真正落實。由于中國證券市場的高門檻,中小企業很難公開上市,發行公司債券的標準也十分嚴格,且缺乏完善的融資體系,造成我國中小企業難以很好地利用這種融資機制。
1.融資渠道過于狹窄單一
我國中小企業在融資時融資渠道比較狹窄單一,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融資首選方式是內源融資,選擇外源融資也以間接融資的銀行融資為主,偏向于“銀行導向型”融資,直接融資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無法滿足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的融資及發展需求。
2.商業銀行信貸支持不足
由于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有限,商業銀行無法準確、全面地收集其資料信息。信息貧乏的信貸資金供給者商業銀行會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因此,商業銀行為規避這種有風險的行為,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會減少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1.企業管理不科學,治理結構不完善,存在經營問題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多數中小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一旦出現偏離日常運營軌道之外的難題,企業應對風險的危機能力差,承受能力不足,容易造成企業破產。除此之外,企業內部缺乏相關領域的管理人才或技術人才,因此在做出決策時,無法科學地根據市場變化去權衡分析每一項決策的利弊。
2.企業資信狀況差,信用等級低
由于流動資金不足、固定資產少以及人員變化率高等問題,資信水平低。有些中小企業管理者缺乏管理經營能力和信用意識,不僅給金融機構帶來資金威脅,極大降低了本企業的信用資信度,加劇銀企之間的緊張關系,嚴重打擊了信貸資金供給者借貸的積極性,加劇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
1.企業融資門檻高,難以獲得上市資格
我國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的一大重要渠道便是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但是與國外較為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尚未建立起成熟的資本市場體系,極大地限制了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效率與規模。
2.民間資本市場融資不規范
中小企業由于多種原因,其在國家法定金融機構借貸的難度極大,將目光投向了非正式的民間融資市場。這些民間金融機構雖然條件、費用、門檻均大大降低,但融資風險極大。由于民間融資市場沒有統一的規范制度,因此,內部處于魚龍混雜狀態,不利于中小企業的長期發展,更有可能擾亂社會整體經濟的平穩運行。
1.商業銀行存在融資所有制“歧視”
國有商業大型銀行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所有制“歧視”。為了使放貸風險最小化,絕大多數大型商業銀行會傾向于貸款給大型企業,予以消極的態度對待中小型企業的融資請求,且設置多項“障礙”加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這樣的做法直接剝奪了盈利空間小的中小企業向銀行貸款的融資機會。
2.貸款審批集中,審批條件苛刻
各大商業銀行均過于限制和集中其各地支行的貸款審批權,并且針對中小企業設置多種貸款策略,加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鶎又杏邢薜男刨J審批權將直接導致中小企業貸款的條件過于嚴苛、審批手續復雜、貸款戰線被拉長、貸款成功率低。
1.缺乏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相關的法律僅有一部--《中小企業促進法》,且該部法律中并沒有對關于現今我國中小企業實際出現的融資問題與困難做出詳細的、規范的、成文的法律法規說明,除此之外,其對于中小企業的管理和市場行為方面的具體條例制定得并不完善。
2.缺乏完整促進的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
在大市場化的經濟發展中,不可否認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信息傳播、優化分配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市場的激烈競爭環境下,我國中小企業的破產率偏高,且由于中小企業缺乏政府對于其發展的宏觀指導和具體扶持,“無形的手”與“有形的手”未能共同配合發揮最佳作用。
1.科學經營管理,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和內部制度
從根本上來說,要想真正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光靠外部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完善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最終依靠自身實力,提高市場競爭力,才能更有把握和實力抵御風險和解決難題。
2.提升企業信用意識,加強信用建設
在信息化時代,提高中小企業的征信意識、信譽度對于其提高整體市場競爭力、綜合素質以及融資成功率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中小企業而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信用意識;要積極配合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及中小企業信用評價系統的各項工作,誠實提供相關信息,改善不足之處,提升自己的社會信用等級。
1.完善發展中小企業證券場外交易系統
近年來,隨著中小企業群體發展日益向好,各種融資需求成為必要,場外交易市場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的意義凸顯,重要作用也逐漸顯現。產權交易市場的積極建設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眾多難以達到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均通過產權交易所提供的產權交易等方式進行融資,因此產權交易市場也是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
2.充分利用風險投資
對于投資者而言,他們會充分考量一家企業的方方面面,以判斷是否進行風險投資,高風險高回報;而作為被投資的中小企業而言,以股份獲得風險投資的支持,不會產生債務負擔,這對于缺乏資金支持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各方要推動建立成熟的風險投資體系,有針對性的投資具有發展潛力和擁有核心技術的中小型企業。
1.打破所有制“歧視”,加大信貸投放量
由于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出現,我國大多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慎貸”的觀念較為嚴重,銀行為了減少風險和損失,投放貸款的對象多數為大型企業,自然會縮小給中小企業的信貸配比。要打破銀行的這種“歧視”,促使國有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比例,首先要端正商業銀行對于中小企業融資的看法,明確了解銀行放貸給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的優劣勢。其次,要加快建設和完善銀行的信貸激勵機制,鼓勵信貸員“敢接收”中小企業的貸款信號,提高信貸員對于中小企業放貸的積極性。再一個,國家應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對具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對其發放中小企業融資專項補貼和支持。
2.均衡審批權的分配,提高融資效率
各大商業銀行均過于限制和集中其各地支行的貸款審批權,并且針對中小企業設置多種貸款策略。因此,國有銀行要科學調整和完善其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審批制度,減少差別待遇,科學分配審批的權限,給予各支行相應的審批權力,提高審批效率。
中小企業在緩解我國就業壓力、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方面均有其巨大的作用。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中小企業發展進程中,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不是短期形成的暫時性、單方面的問題,而是貫穿于中小企業發展進程中的問題。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社會融資相關方共同做出努力,齊心協力、眾人拾柴火焰高,堅持改革創新。大力提升中小企業的融資實力,建設良好的融資外部環境,相信突破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瓶頸”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