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蘭
(鄭州市中原區互助路小學,河南 鄭州 450007)
思維可視圖就是用圖形去組織信息,把大腦里一大堆散亂的知識轉換和壓縮成結構化的圖表信息,用簡單的方式體現復雜的知識。作為一種思維的可視化思維工具,它能系統地有效地記錄學生的閱讀理解程度,幫助學生梳理文本思路,使學生的思維過程顯性化,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工具。
思維可視圖在國外尤其是美國盛行已久,在教學領域應用廣泛,發展至今僅思維結構圖(Graphic organizers)就至少有700 種,常見的思維路線圖(Thinking Maps)有8 種。國內在這一領域已經開展系統性研究的機構是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主要開展思維可視化技術在理科教學領域的應用研究與實踐。查詢中國知網以思維可視圖為關鍵詞查詢,搜索結果僅為7 篇,其中與英語學科相關的有6 篇,4 篇與讀寫課相關,與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相關的文章只有1 篇。由此可見,國內關于在英語課堂中運用形式多樣的思維可視圖進行英語繪本教學的研究開始出現,但對于運用思維可視圖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研究還非常少。
思維可視圖類型較多,常見的思維可視圖大致分為思維路線圖(Thinking Maps)和思維結構圖(Graphic Organizers)。
1.思維路線圖。思維路線圖主要有八種,分別是圓圈圖,樹形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氣泡圖,雙氣泡圖和橋型圖。這八種思維可視圖比較常見,在此不做贅述。
2.思維結構圖。思維結構圖分為四大類:概念圖(Conceptual Organizer),等級圖(Hierarchical Organizer),循環圖(Cyclical Organizer),和順序圖(Sequential Organizer)[1]。(1)概念圖。概念圖的使用對象會包含一個主要概念或中心思想,有很多事實,證據或特征支持。比如網狀圖(Webs),韋恩圖(Venn diagrams),中心問題組織圖(Central Question Organizers),大問題圖(The Big Question),思維導圖(Mind Map),和進入角色圖(Getting into Character)。(2)等級圖。等級圖的使用對象以話題或概念開頭,然后再分很多層次或話題。該模式的關鍵特征是有從上到下的不同層次。在可視圖中通過不同的位置標簽表示其在組織中的級別。比如分層表(Hierarchical Organizer)和主要思想金字塔(Main Idea Pyramid Templates)。(3)循環圖。循環圖用于描述一系列沒有開頭或結尾的事件。一般是圓形或連續性的圖形。比如圓圈圖(Circle Organizer)。(4)順序圖。循序圖主要用于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故事。這類可視圖對于有明確開頭和結尾的事件非常有益。它還適用于因果關系,過程與結果,和問題與解決一類的文本。這類故事通常是線性的,就像在時間軸上一樣。這類可視圖有情節表(Plot Diagram)和多重時間表(Multiple Timeline)。
思維可視圖以視覺的形式去表征,更多地呈現信息間的邏輯關系,它有助于學生對某個知識系統全貌的認識,理解自身已有知識的邏輯重建。思維可視圖側重于知識背后的思維規律、思考方法及思考路徑的梳理及呈現。它簡單明了地顯示思維的結構與路線,清晰揭示出概念或觀點之間的關系與聯系,使教師能清晰地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在思維可視圖的幫助下進行英語繪本閱讀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繪本教學是將繪本作為課堂資源運用于教學之中。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紙質繪本或多媒體呈現電子版的繪本進行教學活動。繪本教學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十分有益。繪本教學的過程符合一般教學規律,但在實施的過程當中,教師不能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北師大王薔教授指出,繪本教學的幾種常見教學法有圖片環游,拼圖閱讀,持續默讀,故事地圖,和閱讀圈。
繪本教學能將更多的情景融入英語教學中,繪本的圖片色彩明艷,語言地道,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繪本故事講述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或科普知識,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習興趣。在繪本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們樂于預測、探索、思考、表達,教師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仿讀,表演,匯報等,讓學習過程更加的生動有趣。繪本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圍繞一個話題,學生可以自由的思考與創作,語言知識不再是教學重點,學生會在自我表達過程中因需要而主動獲取,從而內化到自己的語言體系之中。學生正是在這樣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評估的過程中發展批判性思維的。
通過聽課與網上觀課筆者發現,教師在英語繪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傳統的教學觀尚未得到根本轉變,教師的教多于學生的學。2.教師缺乏對繪本內容的深入分析,導致教學淺層化,部分教師僅對單詞和句型進行教學,忽略對繪本主題意義的探究。3.育人作用于繪本內容割裂,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給學生貼標簽。4.教學設計缺乏邏輯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教學內容碎片化,忽視主題情景創設和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導致學生思維培養缺失,難以形成能力。5.學生以接受性學習為主,注重單詞和句子的記憶與訓練,缺乏基于真實語言運用的語言實踐。
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筆者認為,在英語繪本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繪本資源,讓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通過繪本中的情境讓學生預測-發現-表演-反思進行深度學習,通過思維可視圖的運用,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強調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到遷移創新的學習過程。教師的活動設計要通過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記憶等,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
國外教師在課堂中比較善于運用思維可視圖進行教學,尤其在故事教學當中,運用思維可視圖進行分析與總結的案例較多。縱觀國內教學,運用思維可視圖開展實踐教學,尤其在英語繪本教學上的相關實踐研究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思維可視圖在英語繪本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形成思考方法,有利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故事情節或回答文章細節的問題。因此,在英語繪本教學中運用思維可視圖就顯得尤為必要。
通過對思維可視圖的研究與英語繪本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思維可視圖在英語繪本教學中對于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有非常大的作用。在繪本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與文字信息,思考故事發展的主線,分析情節發展的原因,探索科學知識,進行學科融合。在育人為本的時代,教師要關注主題意義,主要內容和作者的觀點及其背后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重點關注學生對意義的表達與思維品質的提升,真正體現新課標中“在語境中用英語”的要求和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的培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院龔亞夫指出:思維可視圖所具有的層次性,聯想性和開放性的結構特點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學習文本,使思維處于一種被激發和完全開放的狀態,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科學知識結構,理解抽象概念、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以下步驟。1.文本解析,明確主題。通過圖片與文字信息,以頭腦風暴等形式羅列清單,從中確立文本主題與大觀念。2.從繪本中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觀點與想法。3.選擇思維可視圖。確定繪本中幾個主要觀點之間的關系,在不同類別的圖形中選擇一種最適合的思維可視圖。4.標記關系。整理文本中的觀點并畫出他們之間的連接線,在此過程中可刪除一些關系不大的內容,并在連接線上標記處他們之間的關系。
以《科林英語》為例,這套繪本中科普類故事主要以介紹動物,植物,工作等為主題。這類繪本主題鮮明,通常會介紹一系列相關信息或一個連續的事件鏈。比如科林英語第五級中的《有趣的食物鏈》,繪本講述的是食物鏈,教師可嘗試使用“圓圈圖”呈現繪本中食物鏈里能量的流動,也可以在導讀課用細節圖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拓展思維。
再比如科林英語第三級《奇特的本領》,繪本中介紹了四種不同動物的再生能力,教師可嘗試使用“因果圖”幫助與學生理解文本信息,啟發學生喚醒相關的科學知識并用語言進行表達。
對于虛構類故事,因其趣味性強,教師可在導讀課之前采用“預測圖”幫助學生從文字和圖片兩方面進行預測。在第二課時,教師可根據故事發展的情節,選擇用“信息圖”或“找問題圖”找到故事中的大問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在課程最后,教師可利用“故事發展圖”幫助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科林繪本中的虛構類故事的發展通常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的。比如科林英語第四級“我們做朋友吧”,故事講述了相貌丑陋的小章魚想要與漂亮的斑點魚成為朋友的過程。故事情節豐富,問題突出,教師可采用“解決問題”圖在導讀課幫助學生明確故事中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理解文本。
再比如科林英語第四級的《機智的鵝媽媽》。故事講述了一只聰明的鵝帶領農場動物們與狐貍斗智斗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圖片風趣而逼真,故事發展的脈絡清晰,問題明確,教師可通過“問題圖”在導讀課讓學生找到問題與解決辦法,在文本解讀課上讓學生思考文本當中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如果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思維可視圖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元認知策略發展學習能力,有助于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在培養思維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習能力。教師在繪本教學過程中,通過思維可視圖可以降低文本解讀的難度,直面學生的思維過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品質的發展。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環境下,教師們更要更新觀念,利用新的教學方法通過英語繪本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成長為具備關鍵能力和文化品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