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倩 陳朋禮
(1.廣東省云浮市教育局,廣東 云浮 527300;2.廣東省云浮市云安區云安中學,廣東 云浮 527500)
云安區,位于廣東省西部,云浮市中部,西江中游南岸。東連云浮市云城區,南毗新興縣、陽春市,西接羅定市、郁南縣,北臨西江與德慶縣隔江相望,總面積1172.4 平方公里。云安區有著十分豐富且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紅色研學旅行資源,有待我們開發其為課程資源,使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從中汲取奮進力量,爭做時代新人。經筆者實地考察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將云安區主要紅色資源統計如下,見附表1.1。

附表1.1 云安區主要紅色研學旅行課程資源調查表
榮昌堂,始建于清朝末年,青磚瓦木結構,樓高三層,占地面積225平方米,是中共云浮縣特別支部首任書記余渭泉同志故居,有500 多名革命志士先后在此活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1938-1949 年),榮昌堂是中共粵中、西江、三羅(羅、云、郁)組織在云浮縣的秘密指揮機關、活動基地和交通聯絡中心。中共三羅、云浮縣組織從這里邁出了堅定的革命步伐,抗日四鄉聯防辦事處、中共云北區委先后在此成立,粵中地區許多革命前輩曾在此帶領人民開展革命活動。榮昌堂作為革命活動基地,為隱蔽戰線到武裝斗爭,最后建立人民政權、奪取三羅地區革命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西江“小延安”之稱。
榮昌堂經多次修繕,現作為中共三羅革命活動舊址。舊址以榮昌堂為載體,包含牌坊、廣場、麥長龍故居等,總面積約1000 平方米。舊址展覽以西江“小延安”精神為主線,通過“黨的建設”“統一戰線”“武裝斗爭”三個篇章,講述了云浮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奪取革命勝利的光輝歷程,先后被評為云浮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云安區文物保護單位、云安區廉政教育基地等。
以榮昌堂為依托衍生的“堅定信念、忠誠奉獻、為民擔當”的西江小延安精神,歷久彌新,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甘于奉獻,永遠奮斗。我們不會忘記在艱苦、危難的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云浮人民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黨和人民用血肉般、魚水般的血肉聯系鑄造了西江邊上的小延安,建立了云霧山下的紅色政權。用血與汗譜寫了云浮革命史上的壯麗篇章,革命前輩們的不怕犧牲、擔當奉獻的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從學生主體視角出發,紅色研學旅行活動在主題選擇、目標擬定、過程實施、結果評價等方面,對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均具有獨特的課程價值與功能。
研學旅行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貼近自然與生活的深度學習,是行走的課堂,其終極目的是立德樹人,塑造學生自身成長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紅色研學旅行是新時代背景下踐行立德樹人根本目的的教育新形態,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進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途徑。紅色研學倡導把學習與紅色研學實踐相結合,強調學思結合,突出知行合一,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逐步形成高尚品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身體和心靈的共同成長。
紅色研學旅行是落實核心素養、培育地理實踐力的重要途徑,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18 個基本點。紅色研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道德意識、社會責任感等公民素養,此為其核心價值追求。
學生受教育的途徑可以來自課堂、書本、他人講述或親自實踐,總之可以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研學旅行是一種直接學習,是一種走出課堂在路上的學習,是學校課堂教育的延伸。研學旅行活動能有機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資源,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化。紅色研學是研學旅行活動的一個分支,紅色研學具有洗滌心靈、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和功能,可以讓學生走出抽象的學科框架,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世界,運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體驗感受時代發展的脈搏,感悟歷史文化的演變及傳承,洞悉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拓展時空視野。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研學旅行是以探究和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育活動,它強調以實踐為導向,通過實踐者的經驗反思來獲得能力,并進一步指導新的實踐,從而實現知行并進。紅色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解放、人民幸福的過程中形成的,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形態。紅色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民族復興、國家獨立的歷程中所創造的寶貴文化。它不僅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充分體現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思想,還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通過紅色研學,使學生更加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和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其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使命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在已有知識或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研學旅行活動類似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的課程生成模式,沒有預設的教材,更注重學習者個體自主建構經驗與智慧。紅色研學旅行是一種特殊的研學資源,通過專業人才、教師等可以轉化成現實的具有生成性的課程資源。體驗者可以通過聽、看、說、參與活動等互動形式進行深度學習,同時進行自主思考,獲取并生成新的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建構主體實踐智慧。
紅色研學旅行是一種建立在紅色文化資源基礎上的深度學習。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紅色物質文化,如革命紀念場館、革命遺址、革命紀念碑、革命文獻、文學作品、紅色歌劇、紅色歌曲等實體;紅色制度文化,包括革命思想理論、革命方針路線、革命會議綱領等內容;紅色精神文化,以革命精神、革命作風、革命傳統為內核,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紅色研學要想提高實效必須以課程為依托,結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科特點,融入地域文化、學校文化和班級文化形成系統性、開放性、生成性的課程體系。以中共三羅革命活動遺址榮昌堂為例建構可行的紅色旅行課程體系設計個案,路徑包括“一核三層十拓展”,具體見表4.1。
一核:立德樹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旨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塑造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根植家國情懷。
三層:1.物質文化,參觀三羅武裝斗爭浮雕、榮昌堂建筑及中共三羅革命活動展覽館、共產黨人的革命環境、生活器物、革命武器等;2.制度文化,從“黨的建設”“武裝斗爭”“統一戰線”全面學習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云浮人民從隱蔽戰線到武裝斗爭到建立人民政權,最后奪取三羅革命勝利的過程;3.精神文化,學習領悟“堅定信念、忠誠奉獻、為民擔當”的西江小延安精神。
十拓展:當一回小紅軍(學習革命精神,擁軍愛黨);打一次游擊戰(深入體驗當時的戰斗環境,對富林戰斗、桃坪阻擊戰等有更深的理解,對歷史有更深的認識,強化自主思考,生成實踐智慧);演一場實景劇(以三羅革命活動為原型,學習歷史,還原歷史,觸摸歷史,正視歷史,尊重歷史);聽一場專家講座、老紅軍講故事(更加深入系統地學習三羅革命活動歷史,升華革命精神;通過老紅軍講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辦一次紅運會(模擬紅軍當時三羅地區革命活動,如炸碉堡、挑軍糧等,增加互動,增強體驗);講一則紅色故事(可以講三羅革命活動中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可講其他革命故事,拓展知識面,提升學習廣度);唱一首紅歌(在學唱紅歌的過程中體驗革命激情,陶冶情操);誦讀一篇紅色經典(洗滌心靈,提升演講、表達等能力);寫一篇觀后感(通過觀看、聽然后思考,把情感表達出來,生成新的知識,提升寫作水平,使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生活)。
習總書記指出:“無數革命先烈留下的優良傳統是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的寶貴財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我們既要注重有形遺產的保護,又要注重無形遺產的傳承,大力弘揚紅色傳統。”紅色研學旅游是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生動課堂,我們應該因地制宜,發掘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紅色研學基地,合理設計適合本地學生的研學主題和路線,開發出較為系統的紅色研學旅行校本課程,強化專家、教師引領,提升研學效果,達到立德樹人,洗禮人格,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人的目的。本文僅以榮昌堂為例對紅色研學旅行課程資源開發作簡要探索,很多方面可能尚不成熟,以后將繼續深入探索,不斷完善,并嘗試介入課程評價體系,使紅色研學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