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平,王召勝
(山東省調水工程運行維護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小清河復航工程是山東省內河航道“一縱三橫”高等級航道網規劃中的重要“一橫”。工程全長169.2 km,西起濟南市荷花路小清河橋下游,東至濰坊港西港區羊口作業區,按Ⅲ級航道標準設計建設。為維護小清河兩岸生態、加強水土保持、減少航道維護費用,工程全航道設置護岸,護岸工程投資約占工程總投資的10%。護岸工程一級護坡原設計采用200 mm厚C25F150模袋混凝土護坡方案,該方案可帶水施工,施工快、工期短,可以滿足工程防汛和工期要求。施工中,發現河道兩岸的部分粉砂、粉土段岸坡失穩變形、沿水位線大面積塌陷,嚴重影響模袋混凝土護坡的施工進度和質量。因此,護岸工程設計需綜合考慮工程地質、工程造價、水文景觀、建設工期、河道管理等因素,進一步優化護岸結構,比選確定適用的護岸型式。
小清河流域位于黃河下游以南、泰魯沂山地以北之間的區域,屬于泰魯沂山區山前傾斜平原與黃泛平原交接的平原洼地,小清河復航段河道沿河地層基本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覆蓋。小清河復航工程軟土地質段長約35 km,地表為素填土,表層以下自上而下為粉土、粉砂等細粒無黏性土。施工水位以上局部存在較薄的粉質、淤泥質層,施工水位至航道底高程之間存在典型的粉土和粉砂土層。粉土、粉砂土層由大量細砂粒、粉粒及少量黏粒組成,顆粒級配不良、粘結性較差,遇水易流變、遇震動易液化,土體的承載力低、穩定性差。同時,護岸工程施工水位高于航道底高程2~3 m,粉土、粉砂土邊坡在水流擾動、地下水揚壓力、雨水沖刷等作用下極易沿水位線發生大面積坍塌破壞。
護岸工程設計應以保持邊坡穩定、保護原有生態為出發點,盡量少征地、少拆遷、少筑圍堰。護岸結構設計方案應經濟合理,保障施工質量、安全和進度,兼顧施工便利,滿足綜合管理需要。為解決軟土邊坡塌陷問題,擬采取以下4種方案。
(1)方案1,鋼板樁圍堰+現澆混凝土護坡。在齒墻靠近航道一側布設鋼板樁圍堰、施工水位線以上的岸坡上布設降水管井,止水、降水共同作用為邊坡和齒墻提供干地施工條件。齒墻、護坡、壓頂板均采用C25F150 現澆混凝土,齒墻尺寸為1 500 mm×800 mm(深×寬);護坡現澆混凝土厚200 mm,澆筑前自下而上依次鋪設30 mm 中粗砂、400 g/m2土工布、100 mm 碎石墊層;壓頂板下設置水平向排水管,消除戧臺以上土體的揚壓力。
(2)方案2,鋼板樁圍堰+模袋混凝土護坡。鋼板樁圍堰和降水管井布設及作用同方案1。護坡采用200 mm厚C25F150模袋混凝土,相鄰模袋之間縫制牢固。模袋混凝土底部接縫處設置反濾層,采用400 g/m2無紡土工布,土工布寬2 000 mm、每側搭接100 mm。在護坡底部,模袋混凝土向下延伸鋪設至航道底高程以下600 mm、平鋪2 000 mm寬;在一級護坡頂部的戧臺處,模袋混凝土下埋600 mm,并采用C25F150混凝土壓頂板,壓頂板下設置水平向排水管。
(3)方案3,拋石補坡+模袋混凝土護坡。在護坡底部航道底高程處,設置2 000 mm 寬水平段拋石作為護腳。在護腳及岸坡塌陷處鋪設400 g/m2無紡土工布作為反濾層,拋填塊石修補坡面、反壓固坡,按1∶3整平邊坡后,采取水下施工方式,鋪設200 mm厚C25F150模袋混凝土。模袋混凝土鋪設、搭接、壓頂板等設計參數和技術要求同方案2。
(4)方案4,直立式板樁護坡。在戧臺臨河側插打12 m 長的U 形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板樁,形成直立式護岸結構,避免帶水施工。預應力板樁采用C60 混凝土,單樁寬1 230 mm、截面厚700 mm、板厚160 mm,板樁截面面積0.314 m2。板樁懸臂處設排水管,消除板樁后方土體的揚壓力。板樁頂部設置900 mm×600 mm的冠梁,板樁樁體嵌入冠梁300 mm、主受力鋼棒與冠梁鋼筋焊接,便于板樁整體結構受力。鑒于小清河50 a一遇沖刷深度為1.42~1.52 m,航道開挖時,在板樁臨水面預留1∶5的邊坡,內坡腳底部可提供約1.5 m厚的防沖刷土層。
方案1、方案2均采用鋼板樁圍堰止水和管井降水措施,形成干地或半干地施工條件,維持軟土邊坡穩定,便于邊坡開挖、整理和后續項目施工。其不同之處為,方案1 采用現澆混凝土護坡,方案2 采用模袋混凝土護坡。方案1 的優點為施工技術成熟、質量穩定,結構整體性強、耐久性好,設置縱向、橫向分縫后具有一定的柔性,不易發生大范圍損壞;缺點為需要干地施工條件,對止水、降水要求高。方案2的優點為對止水、降水要求低,可帶水施工,施工便利、工期較短;缺點為整體性差、施工精度不高,施工質量不易把控,護坡可能發生大面積破壞。方案1、方案2每延米降排水措施費用、護坡結構費用相近,方案1 在結構性上較優,方案2 在施工便利性上較優。為充分發揮方案1 和方案2 的優點,方案1 和方案2可設置在航道未完全開挖至底高程和邊坡未開挖的區段,在坡底航道處預留的土埂中布設鋼板樁圍堰,增強圍堰止水效果,降低圍堰擋水高度、施工難度和成本。方案1 和方案2 不適用于已完成航道全斷面疏浚和邊坡整理的區段,此時需在水中施打鋼板樁圍堰,對圍堰止水性能和擋水高度要求較高,且圍堰施工成本高、難度較大、工期較長。
方案3 采用模袋混凝土護坡,該結構優勢與方案2相近,施工便利、工期較短。該方案最大優勢為每延米造價最低、經濟性最優,配合原一級護坡設計方案施工時配套設施少、投入低。該方案缺點同方案2,同時拋石段的邊坡處理較費工時。
方案4 采用直立式板樁,僅需在戧臺臨河側插打預應力混凝土板樁,戧臺位于施工水位以上,施工便捷、工期較短。該方案優點、缺點都很明顯,優點為不需要止水、降水措施和水下整理邊坡,施工后形成親水平臺,景觀效果較好;缺點為造價較高,每延米造價較方案1、方案2 高約44%,較方案3 高81%。由于該方案景觀效果優于前3 種方案,可結合城市建設規劃用于城區段,與二級護坡構成生態護岸,形成沿河風景帶。
通過典型斷面分析和造價測算,上述4 種護岸每延米造價詳見表1。

表1 4種護岸造價對比 元/延米
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生態環境、施工方式、使用要求等因素,小清河復航工程35 km 軟土地質段可分3 種情況選用護岸方案。其中,3 km 未完成航道疏浚和邊坡整理的區段土方工程量大,宜采用方案1 或方案2,通過布設鋼板樁圍堰,加快土方挖運和護坡等的施工;25 km 已完成航道疏浚和邊坡整理的鄉村區段宜采用方案3,采用拋石補坡、護坡維持水下邊坡穩定,在保障地下水位以上護坡施工質量和進度的同時,可最大限度地節省投資;7 km 城區段有生態景觀需求,施工環境相對復雜,對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求較高,宜采用方案4,在保障穩妥施工的同時,提升周邊景觀。
(1)航道護岸工程施工影響因素多、造價高,在工程實踐中,應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緊緊圍繞工程核心功能,優化護岸結構設計,減少占地和投資,有效保護生態、提高工程質量、降低維護成本。
(2)航道護岸工程常常需要帶水施工,相關止水、降水等措施費較高,在設計中應高度重視施工措施費對工程總造價的影響。
(3)拋石補坡+模袋混凝土護坡方案施工便利、造價較低,可作為軟土段護岸工程的主推方案。
(4)直立式板樁護坡可避免水下施工,提升景觀效果,宜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布置在城區段形成沿河風光帶。今后,生態護岸將是內河護岸結構設計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