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對接公路交通產業發展的需要,打造高水平專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堅持基地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理念,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深化與企業檢測單位合作,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1-3]。開展材料和半成品檢測、結構模型智能檢測、培訓認證等,創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運營模式,探索實現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基于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探索產教融合的新途徑,提高道路橋梁專業人才質量的培養。
“實踐教學、企業真實生產、‘1+X’證書培訓、科學研究、技能競賽”五種功能融合一體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以這五項功能為核心理念,建成規模大、功能全、面向道路橋梁建設、養護技術人員培養,達到國內先進、行業一流的水平,為人才培養提供高端平臺。
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深化與中交集團、中科院武漢分院、湖北交投智能檢測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壩集團試驗檢測有限公司、中南安全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港灣工程質量檢測公司等綜合甲級檢測單位合作,推進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開展材料和半成品檢測、結構模型智能檢測、培訓認證等,創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運營模式,實現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校內實訓基地是學校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要建設設施,也是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重要部分。學院通過運用仿真技術與多年的教學經驗,構建了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實訓基地,校內的實訓、培訓、比賽和一體化教學平臺等體系。校內實訓基地目前有,材料實訓中心、路基路面實訓中心、軌道實訓中心、工程巖土實訓中心、工程測量實訓中心等等。為積極對接企業需求,學院將引進國內先進企業共同打造高水平專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4,5],建設情況見表1。

表1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群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三場兩館五中心”建設項目表
校外實訓基地是培養崗位專業技能人才,制定完成各種實驗實訓、頂崗實習等教學任務。學院正在新建中建三局武漢基礎公司、中交二航院、武漢港灣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等10個校外實習基地,使校外實習基地總數在現有63個的基礎上,達到73個以上,同時確保每個專業至少有3個以上高質量校外實習基地。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中,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設施,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合理安排實訓指導教師,為學生量身設計實訓崗位,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實習成果。
校內、外實訓基地的融合也是探索產教融合的一個方面。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校內、外實訓基地的不同,校內實訓基地是以學生消化理論知識,訓練專業技能為出發點;校外實訓基地是培訓學生崗位技能,積累崗位實踐經驗[6-9]。根據校內、校外實訓基地不同作用和不同環境,制定具體的教學目的,充分發揮各自的服務特性。
聚焦新時代專業建設內涵發展,健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對接公路交通產業,形成“面向市場,校企協同”的群內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打造基于“政校行企聯動,課崗證標貫通,做學教賽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聚焦師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外部激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專業群高質量發展。
加強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健全多元投入機制,依托組建的職業教育集團,推進實體化運作,實現學校、行業、企業、政府協同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和企業聯合建設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缺領域,大力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積極主動開展職工繼續教育,拓展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聯合中交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共商、共建專業群,構建學校行業企業協同推進專業群建設新機制,實現共享、共贏,確保專業群高水平可持續發展[10]。
道路橋梁專業引用于國內先進資源,在校內構建了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現了真實職業環境,有效地將道路橋梁專業人才培養與實踐良好對接。在以建成的“BIM1+X證書培訓中心”已成功的結業兩期培訓,約有100名學生通過全國統考并拿到BIM1+X證書,“無損檢測1+X證書培訓中心”也已初步建成,在2020年無損檢測全國行業比賽中獲得單項一、二、三等獎。實現了理論教學過程、技能實訓過程與實際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11,12]。
把“學校實踐教學、企業真實生產、‘1+X’證書培訓、科學研究、技能競賽”這五位一體的實訓基地作為高職教育的核心功能,具有相當高的實用性。道路橋梁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實踐,加深學校與企業產教融合力度,提高了人才的培養素質,有力支撐了畢業生就業力,提升了社會服務能力。實訓基地的建設與實踐也加大了道路橋梁專業吸引力,提高了道路橋梁專業建設水平,加強了人才培養素質,實現了校企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理念,并可以為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