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楊茹(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天津300110)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建設領域在精準化施工、信息化施工、智能建造等領域進行了新的變革,那么對建設領域的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設領域從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較強的識圖能力。探索高職建筑類專業識圖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的有效路徑,是響應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保障和路徑。
建筑類專業能力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的研究,單項能力尤其是基礎能力的研究較少,并且通過畢業生所在的建筑工程企業的反饋“專業畢業生的識圖能力不足”占較高的比重,達到50%以上,而高職建筑類專業工程識圖能力,不僅是專業學生職業工作的基礎能力,也是專業學生施工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研究發現,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而對于內容枯燥的知識則學習效率較低。因此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結合社會實際,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應該是其一大特色,學生對實踐性環節的學習興趣明顯高于理論課程的學習,我們應該通過加強實踐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1]。
現行的教學內容設置過于陳舊,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太低。課程體系安排不完善,相關專業課缺乏關聯,學生往往理解不夠深入,知識體系嚴重脫節,不能通過學習指導實際的工程案例。
沒有完全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課程的教學沒有以國家標準、規范和標準圖集為指導,僅為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講解,教學過程中沒有培養學生將所學的內容轉化為職業能力的環節,學生不能夠通過課堂學習來指導實際工作。學生在學校實踐教學階段也僅僅是對老師所教授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的重復訓練,沒有結合國家標準、規范、圖集和實際工程圖紙,進行專項技能的訓練,以致學生到達企業后,能力不足以完成相應的工作,這是與職業教育理念相違背的。
從當前高職建筑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來看,雖然有校企合作的專業數、訂單班學生人數、企業錄用頂崗實習學生的人數均呈現上升趨勢,但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的培養學生識圖能力課程的教材、學習資源等與企業崗位識圖能力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作為我國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礎技能,識圖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今后的工作情況。對學生的就業產生著一定的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識圖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經歷不同的階段,應當將培養學生識圖能力這一目標,貫穿在整個專業教學過程中,系統地闡述了高職建筑類專業識圖能力的提升路徑,旨在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奠定基礎。
進一步貫徹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不斷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積極踐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進一步推進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積極探索課程及教學手段創新與應用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具有明顯的職業性特點。他們在進校之初,就已經基本明白將來的工作崗位(崗位群),并圍繞一定的職業定向學習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同時與中學階段的學習相比,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權,學習途徑具有多樣性,那么推動課改,進而優化教學內容,可以從補充新的教學手段和加強課程關聯兩個方面進行推進。
補充新的教學手段,利用施工圖識圖實訓平臺、手機App、在線課程、三維仿真學習平臺等,將平面圖紙中難懂的內容轉化為直觀的模型,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避免學生想不明白聽不懂狀況的發生。在學生的識圖階段,將平面圖紙的內容轉化為三維立體圖形,使難理解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可將BIM技術在識圖課程中應用,將抽象的圖紙具體化,學生可以通過模型直觀了解建筑體型、整體布局及局部細節信息。例如建筑物梁的結構圖(如圖1所示),通過三維BIM模型可以直觀看到梁的尺寸及內部鋼筋的數量與位置。又如某建筑物梁柱節點鋼筋詳圖(如圖2所示),通過BIM三維詳圖,可以幫助學生高效理解重難點,提升學生識圖能力。

圖1 梁結構圖

圖2 梁柱節點詳圖
進行課程改革時,可增強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如從教學思路的創新角度不斷調整實施方案,可改變傳統的授課形式、授課內容更多的工程實例,標準、規范、圖集銜接,可以增強相關專業課之間的有效銜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
通過設立學生協會,以學生社團的形式豐富學生的學習渠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院可以定期舉行識圖能力比賽,并參與省市及國家舉辦相應的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3]。學院在參加省市級和國家級的比賽前應進行充分的備賽環節(如圖3所示),培養學生“獨立工作、協同合作”的職業素養,積極探索團隊合作參與競賽的有效途徑和模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參與意識和協作精神。

圖3 備賽流程圖
建筑類專業的特殊性,學生沒有辦法到施工現場進行實訓課程學習,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有效轉化,提升高職建筑類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滿足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需求,適應建設生產一線技術及管理崗位的職業要求,促進師生對技能訓練的重視和職業素養養成。在《工程識圖與制圖》后續可以開展校內實訓實踐課程,針對學生喜歡操作的特點,可以在學生不同學期開展階梯性識圖能力提升實訓課程(詳見表1)[4]。

表1 高職建筑類專業識圖實訓實踐課程安排
優化校企一體化識圖能力培養實訓實踐體系,探索校企深度融合育人新方法和新路徑。補齊識圖能力提升的相關培養能力模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從整套工程施工圖入手,實行項目教學的新方法;注重實踐并兼顧理論體系的建立,為學生專業知識儲備提升留有余地。加強與企業的聯系,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引進企業工程師,講解施工圖紙的識讀技能,引入企業的實際工程案例,校企共同開發教學資源,讓學生學到的技能能直接指導工作的開展,同時安排教師與企業的人員相互培養,進一步提升企業專業技能,提升建筑類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能。從而可以從具體可操作層面,有效解決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兩張皮”的現狀,同時也是對現階段傳統的“頂崗實習”“實訓基地”“訂單班”等校企合作的深化,對高職院校與企業在有效銜接上的進一步提升,促進共同育人。
學院應加強與優秀畢業生的聯系,通過優秀畢業生講座和識圖經驗分享的形式,優秀畢業生向在校生宣傳識圖能力對勝任建筑類工作的重要性及識圖經驗分享,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此同時還拓寬了在校生學習渠道。
收稿日期:2021-8-5
作者簡介:任楊茹,出生于1991年10月,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土木工程方向研究。
全國性建材科技期刊——《玻璃》,是經國家科技部(原國家科委)批準,在國家新聞出版署登記注冊的公開發行的建材行業專業技術期刊,由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主辦。國內刊號CN13-1106/TQ,國際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3-1987。設有專題論述、研究與研制、技術交流、生產經驗、玻璃深加工、節能與環保、行業信息、專利介紹等欄目,報道建筑玻璃及有關的玻璃深加工和裝飾玻璃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以及經營管理、方針、政策、國內外科技動態、學術探討等內容,及時反映行業動態,給業內人士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本刊每月25日出版,全年12期,大16開本,64頁碼。
本刊擁有固定的讀者群,主要訂戶為國內各大圖書館、各大學材料系、各玻璃研究設計院、國內所有浮法玻璃廠、各類玻璃深加工廠等,是從事玻璃及其相關行業人員的必備讀物。
歡迎訂閱!歡迎投稿!歡迎刊登廣告!
訂閱辦法:直接向本刊編輯部訂閱。本刊全年12期,全年訂價300.00元(含郵費)。
匯款方式:通過地址匯款或銀行賬戶匯款
開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秦皇島分行迎賓支行
賬戶: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賬號:0404010809221001091(匯款用途請注明《玻璃》訂閱)
通信地址:(066004)河北省秦皇島市河北大街西段91號《玻璃》編輯部
電話:0335-5911586,0335-5911515(兼傳真)
E-mail:glass1974@126.com,blzz197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