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虹,幼兒園高級教師,現任杭州市仙林實驗幼兒園書記、園長。曾獲首屆浙江省“最美教師”、浙江省師德先進個人、杭州市優秀教師、杭州市師德標兵等稱號。被聘為浙江師范大學幼兒師范學院兼職教師、浙江省外國語學院學前教育特聘教師、北京師范大學童書閱讀推廣人、浙江省幼兒體育大會理事會會員、下城戲曲家協會會員。
撰寫的《點單式合作,一站式互助—優化城鄉結對送教模式的策略及研究》《繪享365園本課程的實踐及研究》等三十多篇論文及多個課題在省市區獲獎、立項;《玩轉繪本365—奏響閱讀體驗的奇妙樂章》《浸潤書香、繪染童年—核心經驗引領下的幼兒閱讀與繪本教學》等多篇文章在國家教育期刊類發表。
近三年來,在高虹的帶領下,杭州市仙林實驗幼兒園在園本課程建設、繪本環境與教學等方面獲得了長足發展,承辦全國姐妹園參觀接待講座交流達百余場。工作多年來,高虹也在幼兒戲曲、幼兒健身操、幼兒繪本劇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導的《軍民魚水情》《粉墨童年》《天天星期三》等幼兒參賽作品均獲各類大獎。
基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尊重兒童的發展需求,突出課程整合、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的要求,以幼兒個體實際現狀為起點,項目制活動逐步成為了、課程發展中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進行評價應隨項目制活動的逐步展開來進行。筆者認為在幼兒項目制活動中,生態式評價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浙江省杭州市仙林實驗幼兒園嘗試通過建立“4+1互交評價體系”,促使項目制活動中各個要素的優化、組合與協調,真正實現項目制活動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的目的,讓課程落實更有效。
幼兒園的項目制活動實際上是主題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活動,是目前幼兒園課程改革背景中比較受幼兒和教師喜歡的一種課程模式。項目制活動中的每一個活動都需要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點和熱衷度不斷調整目標和內容,所以項目制活動中的有關幼兒的評價就需要縱橫相交、相互聯系,因為在項目活動中進行生態式的評價可以更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思考,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幼兒的自我發展。
幼兒園項目制活動的開展過程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態式發展,幼兒在活動中會與同伴、環境、突發事件等發生多重互動。因此教師、幼兒和環境這三個微觀角色之間是相互作用且相互聯系的。它們之間的橫向多維度的相互交織型的環境,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機會。基于此,我們提出了橫向多維度評價方式,旨在讓教師了解項目制活動的開展效果,引導幼兒關注自己和他人,幫助家長加深對幼兒及幼兒園課程、園所文化的理解,并借家長資源進一步豐富、拓展項目制活動。
基于教師層面 項目制活動過程中生態式的評價是一種教師與幼兒之間“導”與“學”的交織。教師在項目制活動的設計與開展中需要意識到項目制活動不是散點式的內容,而是用基于幼兒在項目制活動中預設的目標為軸線形成的套環式活動。例如,在“武林燈光秀”項目制活動中,幼兒是否喜歡教師提供的場景、喜歡什么形式的活動、對教師預設的活動是否充滿熱情;在參與的過程中,幼兒是主動獨立地選擇設計,還是僅限于隨從或者模仿……根據這些觀察和分析,教師可以評價幼兒對燈光秀的內容和形式是否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儲備及動手實踐能力,從而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確定下一步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基于幼兒層面 在項目制活動中,所有的教學目標未必一定是在一次活動或者某一個集體活動達成的,有時是在反復的生活活動、探究游戲中逐步達成的。因此,在項目制教學中,生態式的評價應該關注不同幼兒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基調學習與提升。例如,在項目制活動“斷橋毅行記”中,教師通過幼兒的創作日記,可以了解幼兒是否關心自己的作品;通過成品呈現展示,促進幼兒在相互評價中獲得學習和提升,學會思考和反思;通過照片記錄幼兒的活動進程,了解他們對小組活動形式是否喜歡等等,這些方面都可以幫助教師對幼兒的活動參與做出評價。
基于家長層面 家長在項目制活動中學習和發展,并能與孩子進行互動性可視化的交流式評價。每一期的項目制活動,我們都會形成一本項目活動的圖文并茂的電子繪本書,將幼兒在活動中學習與發展的概況,直觀、生態式呈現,讓家長能直觀感受幼兒的成長,并通過與幼兒互動式的參與評價,引導幼兒學習正確歸因、增強自我效能感、促進幼兒在后續活動中積極主動學習。
我們對幼兒在項目制活動中進行生態式評價,更多地是為了激發幼兒與家長、同伴、環境之間的互動交流,以促進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與探究,并促進教師在項目制活動中的“教”。基于此,我們通過在真實的項目制活動情境中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進行生態式評價,從教師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預設的項目制活動目標中梳理并選取與核心經驗相適宜的評價方法,通過反復實踐,我們設計了“4+1互交評價體系”的生態式評價方法。“4+1互交評價體系”生態式評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地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進而促使項目制活動的實施中,教師的支持不斷優化、組合與協調,實現項目制活動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縱向以及橫向發展,讓課程落實更有效。
基于幼兒——課程中四類“生態鏈式”評價 在項目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我們一直十分關注活動中的幼兒學習是如何延展的,并相互交融、互聯式組合使用以下四類生態式評價方法。一是“記錄式”調查性評價。在項目制活動中根據項目開始的不同階段和內容特點設計不同表格,用文字和數據進行綜合評價,從而較為客觀地掌握幼兒在項目制活動中學習水平和發展進程,以便于教師結合項目制活動的原有預設目標,進而調整項目制活動設計出新的活動內容。二是“九宮式”跟蹤性評價。“九宮式”跟蹤性評價是指教師在活動中,結合某一幼兒的具體表現,有連貫性、有重點地通過簡單文字或圖畫、照片、幼兒作品等方式對其在自主活動中的行為和學習內容進行記錄和反思,通過九宮格形式的連續性、可視化的圖示客觀反映幼兒一段時間內的學習和發展。三是“繪本式”檔案性評價。我們把幼兒在項目制活動中形成的各種作品,幼兒的體驗感受記錄、幼兒的立體作品,有效整合起來,再以故事書的形式制作成項目書繪本,展示在教室的最顯眼處,并允許幼兒對教師收集的資料進行評價,可以是幼兒臨時短暫記錄,也可以是教師輔助的文字記錄,以這樣的形式對幼兒自然生發形成可視化的評價,以促進幼兒的自我評價。四是“成長魔盒”多元化評價。我們為每一個幼兒提供一個“成長魔盒”,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平臺,幫助他們收集項目活動各種數據,如定期直播空間、微信推送,同時形成二維碼,張貼在幼兒所獲的成長幣上,引導幼兒回顧整個項目制活動的開展過程,看到自己和同伴在活動中的成長瞬間。之后,再通過多時空、多通道引導師幼、家園、同伴之間進行一些互贊式、分享式評價,以不同顏色替代不同發展領域的成長幣的形式投入“魔盒”,以此來助推幼兒的主動學習和自我規劃成長,同時也能用這樣的可視化評價方式了解孩子的成長學習軌跡。
基于教師——“1+1”助推驅動式評價模式 首先,我們首先讓教師明確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工具,它需要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其次,評價不再停留于關注幼兒的學習結果,以證明幼兒知識的“對幼兒學習的評價”,更關注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關注于如何利用評價信息促進幼兒學習。通過兩個“1”,讓教師在實踐中感悟到評價與學習觀、課程觀的轉變密切相關,幫助教師將幼兒看作是一個主動建構的個體,注重幼兒在教學評價中的主觀能動性。一是一份“多維度”觀察表。在教師層面,通過行動研究范式探尋“2合1五色觀察表”,通過設計一些觀察表單協助教師客觀評價幼兒并做出教育決策行為的記錄,找出能夠讓觀察變得更加聚焦的方法。二是一場“復盤式”沙龍會。教師評價專業知識的學習主要是為了習得有助于教師在評價領域成長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它包括評價的理論性知識和評價的實踐性知識。我們通過“聚高光”“煉關鍵”等模式,讓教師判斷項目課程中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情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效果、促進幼兒的有效學習而開展的學習信息收集、分析、解釋、交流和應用的活動,要保證評價有效性。如“聚高光”模式為選擇最有共鳴的學案,尋找教師最有效的助推和支持(課程反思中的感性部分:把我們在實施過程的欣喜、興奮、感動、享受表達出來)。再如,“煉關鍵”模式在于提出新的看法和思考(課程反思中的理性部分:用一句理性的句子表達出我們的研究指向)。
評價在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關注,并不斷呈現出內驅式學習成長。回顧評價的發展歷程,我們感受到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教學評價在扮演促進幼兒學習的重要角色。
我園通過五色觀察量表,繪本課程書、課程分享會,課程名片、成長魔盒等具體形式,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在學習課程中的各種樣態,“4+1互交評價體系”不僅記錄了幼兒的學習過程,還可以將評價所獲得的信息作為幼兒相關教育決定和計劃的基礎,使我們更全面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進而促使項目制活動中教師支持的不斷優化、組合與協調,實現項目制活動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讓課程落實更有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仙林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