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閱讀推廣人
馬修書
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香江路第二小學校長
方塊漢字,凝聚歷史,構想未來,負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照耀著中華各民族的一路輝煌,它是智慧的結晶,更是情感的延續。解讀充滿生命活力的漢字,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漢字中國》的初衷與使命。
圖文并茂,色彩鮮明,精美的頁面設計讓我們在漢字與圖畫的碰撞中更深刻地感知文化變遷,一步步貼近漢字文化,切身體會漢字的魅力。新穎的形式,趣味的繪圖,編者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孩子們認識漢字,感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農業畜牧孕育了我們的家園,鮮活文字背后反映農業的變遷、畜牧業的發展,漢字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將這一幀幀畫面拼湊起來,串聯起生命的活力,積攢起思維的力量,創造著我們應對未來的無限可能。
農耕記憶,從神農嘗百草到大禹治水,一粟一稻與我們的生活相互縈繞,彼此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禾”穗垂而向根,手握“禾”而為“秉”,手持為“秉”,“秉”就是掌握,秉持便由此而生;春始開耕為“襄”,萬物復蘇,在人群的忙碌喧鬧中新的節令開啟,引申吵鬧便是“嚷”,耕種土地便是“壤”;嫩芽初生,蓄勢待發,才能、才干既成“才”。在這本書里,每個字都是一幅畫,演繹著農耕文明的成長、漢字文化的成熟,又像是一位故事的講述者,在色彩的映襯之下,緩緩走進孩子們的心里,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此六畜,人所飼”,畜牧伴農耕而生,人們漸漸開始飼養動物。甲骨文中,豬為“豕”,圈養生豬為定居象征,便為“家”;羊肉鮮美,引得人們贊不絕口,“羊”加兩“言”是“善”,夸贊人的友好、親切,古今相通;獵犬隨人趴“伏”隱藏,伺機而出,便有了埋伏的意思。在智慧的凝聚下,我們學會“披”衣御寒、揮“筆”潑墨,能夠吹“角”連營,動物身上的處處珍寶都延伸出了新的概念、新的含義。別具匠心的配圖為文字添彩,為讀者們展現畜牧文明的起源與進步。
《漢字中國》將漢字的魅力用一種獨特而有力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繪圖讓甲骨文變得愈加色彩化。當漢字帶上繽紛的色彩,為孩子們的世界帶來一抹抹光亮,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愛上漢字文化并愿意去了解漢字文化、發現漢字背后蘊藏的思想,那么漢字文明的晨曦便能一直包裹著我們,為我們指明方向。
漢字就像是一把鑰匙,引導著我們打開中華文化的大門,它貫穿五千年的文明,詮釋著中華文化的深沉與厚重。點燃漢字的生命活力,傳遞漢字背后的文化與精神,讓更多人去感受漢字的意蘊與魅力,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不僅對編者,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傳承既是責任也是義務,漢字教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