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偲偲
現實需要 2020年全國春季學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延期開學,學生在學校和教師的組織下在線上齊聚“空中課堂”進行學習。居家學習不同于學校班級教學環境下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在線上借助恰當的學習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居家學習效果達成教學目標。尤其小學生年紀尚小,思想尚未成熟,居家學習會出現對某些教學內容不能完全理解透徹的現象,教師可以通過選取恰當的學習資源,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合理構建生活化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
價值需要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育中一門基礎性課程,課程的基本特征是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基本理念是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并聯系現實生活。伴隨教育技術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道德與法治學習資源具有來源多樣化、展示新穎化等特點。因此,學習資源的選取就變得尤為重要,恰當的學習資源不但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習興趣,還能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指導學生學會生活的課程,但現實教學中卻存在知行不一的問題。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要架起合適的橋梁,學生必須借助恰當的學習資源進行實踐,在實踐中發現、體驗、感悟,構建自己的道德體系,從而生成道德認知和情感。
本文依托北京市“空中課堂”教學資源,分析視頻教學中所選取的學習資源的類型、方式、角度,提供選取教學資源的方法。希望通過研究使理論知識與生活現象相結合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使學生知行合一,構建良好道德體系;使學生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提高學習實效性。
居家學習的學生是否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是否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在于學習資源的選取。如果選取適合學生的學習資源,就能使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知行合一,達成教學目標。結合北京市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空中課堂”中的《學會尊重》一課的教學視頻,選取學習資源可以有如下方法。
巧用時政熱點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原則是理論聯系實際,在《道德與法治》線上課堂中融入社會熱點輔助教學。例如,《學會尊重》這節課在贊一贊值得尊重的人環節中講述鐘南山、袁隆平、楊利偉、姚明、屠呦呦這些學生熟悉、又是大眾關注的熱點人物的事跡,直擊學生內心,激發學生從心底尊重他們,理解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
精選情境材料 教師要學會把生活現實轉換成課堂教學資源,并把生活現實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因此,教師必須選擇恰當的學習資源,呈現給學生的必須是教師經過深思熟慮后的資源和問題。在《學會尊重》一課的教學中,在讓學生思考身邊的值得尊重的人環節,教師選用的學習資源有:無論嚴寒酷暑送快遞的快遞員叔叔、默默無聞清掃街道的環衛工人、義無反顧沖進火場的消防員戰士、揮灑汗水耕耘的農民伯伯、抗洪搶險的解放軍叔叔、不眠不休抗擊疫情的醫務工作者。通過這些學習資料的補充,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學生對這些人的尊重,進而達成學習目標,認識到不僅公眾人物值得尊重,身邊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人也應該得到尊重,從而更進一步理解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
體現新課程理念 教學時所選材料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如在教學《學會尊重》一課時,教師出示書中圖片,他們這樣做是尊重自己嗎?這些行為僅僅使我們顏面掃地、形象受損嗎?尊重自己應該怎樣做呢?在教材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接著再次出示圖片,按順序乘車、過馬路走人行橫道等,這些行為讓學生感受到維護自己的形象、愛惜自己的名譽、信守自己的承諾就是尊重自己。
挖掘學生資源 在線上教學時,恰當的學習資源與學生生活相融合能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學時可以借助學生自身資源在教學中加以運用,本課中教師利用兩個班級學生的案例引發學生思考:他們這樣做是尊重自己嗎?這樣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引起共鳴,還能規范學生的不良行為。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當學生看到視頻課與自己的行為舉止相關聯時,就會主動進行自我教育,自覺進行改正和創造。
立足實際生活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不僅會讓學生有話可說,還能激起他們的探究欲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可以把“自己的故事”擺進去,或者引用一些跟學生實際生活關系密切的案例、故事進行教學。《學會尊重》第二課時的環節二,“生活中什么情況下你感受到了別人對你的尊重”,老師就列舉了兩個身邊常見的案例,借助案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被人尊重會感到愉快、滿足、充滿價值感。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要打破傳統的“說教教學”,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深挖教材,研究學生心理,居家學習這段時間是對教師和學生雙方考驗的重要時刻,我們在教學時學習資源選取上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生活,了解學生心理,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居家也熱愛學習,主動學習,居家學習同樣能夠達成學習目標,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裕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