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睿 劉洪杰
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形成數學思維的一種教學過程,一個學生學習數學是否成功,取決于他是否形成了數學思維。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工具,愛因斯坦說:“一個人智力的發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一個沒有很好掌握語言這一思維工具的人,其智力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小學低年級正是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起步階段,小學生語言區域狹窄,更缺乏數學語言,他們的思維活動對語言更具有依賴性,依據這些特點來看,要有效地組織學生學習數學,就必須讓學生掌握數學語言,這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基礎之一。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語言表達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訓練。從認識數開始就要訓練學生用完整的數學語言來表達信息,例如看到一幅圖,怎樣來尋找數學信息呢?學生能夠完整地說出:我看到圖中有一只小鴨子,我看到圖中有兩扇門,我看到圖中有四棵大樹等等,而不是僅僅說出有樹、有花,或者是三個、四個。因此從一句話開始,我們就要求孩子用完整清晰的語言表達。接著從一句話,再發展到兩句話,然后逐步到多句話。例如能夠看出數量的兩個不同的部分,左邊有五朵花,右邊有六朵花;有十只白羊,五只黑羊,一共有多少只羊?這樣持之以恒,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會逐步提升。
明晰解題思路和步驟,引導學生規范語言表達 對于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往往是無序的,不知道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依據解題思路、解題步驟來進行語言表達,并對語言加以規范。
例如解決相差關系問題:“一班得了12面小紅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引導學生按照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來思考表達。第一步,你知道了什么?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語言表述標答是:“一班得了12面小紅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的多,是大數,一班得的少,是小數。求二班得了多少面也就是求大數。”第二步,在畫出示意圖后,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解答?學生語言表述標答:“二班的小紅旗里,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與一班同樣多的12面,另一部分是比一班多的3面。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紅旗,就要把這兩部分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列式是 12+3=15(面)”。第三步,解答正確嗎?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說出:“15減去多的3面小紅旗正好是12面,一班的確有12面小紅旗,我的解答是正確的。”在每一個步驟的語言表達中都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規范自己的語言,最后表述完整的解題過程。通過這樣的訓練能夠讓學生言之有序,培養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思維過程和結果,從而達到既學習知識,又培養初步邏輯能力的目的,讓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
借助操作活動,強化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 動腦和動手協調統一的活動便是操作,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對知識的理解及其相應的智力活動必須依賴于語言的表達,漸漸內化。在指導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用數學語言系統地陳述操作過程,表達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將理解、操作和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將直覺感知轉化為內在思維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指導學生學會使用語言表達的結構框架 低年級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容易出現邏輯關系混亂的想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框架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運用關聯詞或表示順序的詞來理清關系。一是先表明觀點或結論,再具體說理由或補充、質疑,能夠言之有理。二是用上關聯詞、表示順序的詞,能夠言之有序。
同桌交流 與同伴分享,從同伴那里獲得支持、評估和糾正,并激發靈感,進一步發現有價值的東西。述說、傾聽、點贊或者糾正,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表述更流暢,并能舉一反三,扎實掌握所學知識。而班級中的學困生,也能在同桌的引領下,逐步掌握敘述的方法,正確地解答問題。
小組合作 小組討論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我們先指導孩子交流的方法,例如:從誰開始說,怎樣去說?每一個說的同學,都要從頭到尾把自己的語言完整的表達出來,然后由同學們進行評價。評價后,再請第二個同學繼續來進行表達,在表達、傾聽、評價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中的一項根本任務,即使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我們仍舊要將這種訓練落實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尊重學生的認知、思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訓練,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白家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