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博
新課標指出課程基本理念應以審美為核心,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這一理念立足于我國數千年優秀的音樂文化傳統,與我國教育方針中的“美育”相對應,彰顯音樂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起著良好的輔助教學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豐富和發展形象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需要通過聽覺來初步感受美,培養審美感知。運用器樂去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特點,相當于賦予學生用審美的耳朵、審美的眼睛,去發現、探索音樂作品的美。例如在歌曲教學《可愛的家》中,通過實踐發現,直接讓學生聆聽女聲獨唱,不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但如果以弦樂版進行導入,會給予學生一種美的享受,使其充分感受樂曲旋律的特點,感受器樂演奏的美,沉浸在優美的樂曲當中,激發學習的欲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學生自然愿意去體驗、學習歌曲。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音樂審美想象會給學生帶來審美享受,同時激發起他們的思維活動,學生每一次審美想象的過程,都是邁向更高層次音樂審美的階梯。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的審美想象力能夠得到良好的發揮。例如在學習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中,先給學生介紹各種樂器所演奏器樂曲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聆聽感受不同樂器所演奏出的器樂音響代表的是不同音樂形象,以及相關的音樂場景,以此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學生在不同的音樂片段中有輕松、興奮、激動、緊張等各種感受,他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每位學生通過對器樂曲的欣賞,都描繪出自己所理解的《彼得與狼》的音樂故事。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表現人類的情感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點。在培養學生表現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讓學生經常地體會到參與表現后所獲得的審美體驗愉悅感,這樣學生們才會敢于表現、善于表現。
通過對器樂有表情地演奏及互動練習,幫助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滲透關于讀譜視奏的知識和技能,使識譜與吹奏技能得到提高,進而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如歌曲《動物說話》根據不同動物的叫聲特點來確定相應的音符和節奏。運用口風琴去吹奏器樂,教師與學生模仿歌曲中小動物的叫聲來代表不同音符時值的長短。運用自主演奏器樂來表現音樂表情,逐步加入旋律進行聲音的互動模仿游戲式教學,學生們樂此不疲,迅速地識讀并熟悉樂譜,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鮮活地展示了樂曲,培養了審美表現力。
器樂教學要特別注重合奏練習,因為合奏要將演奏技能、音樂表現融入合奏表現,且合奏的行為是集體行為,而音樂教育,特別是其中的器樂教學需培養學生多方面合作共處的意識,讓學生在合奏實踐過程中學會分辨主次,懂得自己應處位置的職能作用和對整體的影響,及其促進共處合作能力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讓學生通過協作體驗集體共同完成作品的樂趣。
例如:當學生學會吹奏樂曲《小星星》時,就可以加入伴奏聲部讓學生練習,并把學生分成兩組,把握好速度、力度、呼吸,體驗只有按一定的要求去演奏每個聲部才能產生優質的音響效果,以及每個聲部都要積極與其他聲部配合的道理,從而感受合作帶來的美感。在聽、練的合作過程中,發動學生能者為師,互相幫助,互相指點,慢慢地積累一些合奏的經驗。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取長補短,各盡其能,增強自信心的同時并獲取進步,嘗到器樂學習的樂趣,最終達到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穩步提高的目的。經過長期器樂教學實踐,每位學生的技能合作意識得到了加強,同時獲得了與人合作的寶貴經驗,提升了審美素養,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審美創造能力是人類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審美創造力是審美主體在實踐過程中按照審美規律進行創造性審美活動的能力。節奏創編在小學音樂課中是一件重要的學習內容,是音樂課堂常用的教學工具,能廣泛應用于音樂教學的唱、奏、演、聽、創等音樂實踐中,運用器樂知識創編節奏對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及合作精神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不但能為學生打好學習音樂的基礎,同時也能打開學習和探究音樂的大門。
器樂教學中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巧妙地運用器樂教學方法可服務于不同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善于結合器樂教學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以及實際演奏水平,恰當、熟練地選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教學,能加速器樂教學的進程,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對器樂的綜合表現力和創作能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讓學生從小就樂于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熱愛音樂。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柏陽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