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清
沉浸式小學語文教學,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完全專注在當前的目標情境下,達到忘記真實世界的境界,實現認知遷移、情感體驗和行為改變等方面的成長。我們在這里探討沉浸式小學語文教學,既跳出了全封閉語言教學模式的局限,也跳出了使用虛擬現實技術的限制,不是取決于采用什么教學手段或方式方法,而是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呈現出兩大基本特征:一是學生完全專注于當前目標情境,沉浸其中,高度參與,是一種理想的學習狀態;二是學習目標的高度達成,甚至持續追求學習成長,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獲得不斷提升。
在目前的班級授課制下,要讓全班學生完全投入,在一定時間段里專注學習,是非常不易的事,特別是對于學習落后的學生來說,注意力往往不能持續專注于學習,更不用說沉浸于語文學習了。所以需要采取一些調控措施,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沉浸于語文學習。
激活動力,喚醒情緒 產生沉浸式體驗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有明確的內在動力。對于小學生而言,適度的外部動機也是必要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既讓學生看到“學習與自己的關系”,又讓學生的學習意愿保持在高水平。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前,先要對所教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動力的現狀作一次評估,反思之前的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動力的激活是否產生積極作用。諸如是否在這些方面讓學生增強了學習動力,“我要獎勵”“我很厲害”“我很好奇”“我要提高”等。如果有學生產生對語文的厭學情緒,就要進一步分析原因,必須改變現狀,可以通過談話、關愛、特別指導等手段以期取得實效。如果是因為教學方法上的問題導致學生覺得學習語文索然無味,那教師就更應該從以下的方法中尋求突破。
生成積極的情緒有利于學生開展沉浸式語文學習。因此,在課上我們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一方面,我們要從一節課的開始,就要喚醒學生的語文學習情緒,為整堂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根據情緒曲線的波動,有節奏地向前推進課堂,避免學生學習情緒的低落,產生對語文學習的負面影響。
逼真體驗,沉浸其中 更長時間的深度體驗,才有利于學生沉浸于語文學習,這也是沉浸式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沉浸式體驗一般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一類是如進入游樂場,不需要太多認知,就可以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使人渾然忘我;另一類是如進行繪畫,雖然只有較少的感官經驗,但充分的認知,依然可以使人渾然忘我。語文教學離不開語言所表達的具體語境,句子的語境、段落的語境、篇章的語境,這是其他學科難以比擬的。語文教學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具有獨特的優勢,從教學語言、簡筆畫,到新技術支持下的動畫、音樂、虛擬仿真、互動,學生伴隨著情感體驗,感官體驗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增強,甚至超越真實世界的感官體驗,學生就會更容易沉浸其間。其他諸如思維導圖、字典等軟件工具的豐富,為學生展開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體驗提供了抽象的腳手架。即使是語言文字教學的工具性目標,在新技術的支持下,也能增強認知體驗,為學生沉浸其中含英咀華提供臺階和方便。
激發自主,互動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產生沉浸式學習體驗,是一種學生完全進入一項活動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顯然,一旦進入沉浸狀態,就不是被動接受,必然是主動意識的激發,主動情感的投入,主動思維的展開,主動行為的表現。
根據沉浸理論,沉浸式語文教學希望學生能達到這樣五種心智的沉浸狀態:不自覺地在研讀文本、使用資源的過程中進入狀態的自然式沉浸;因目標驅動,喚起需要的目標式沉浸;因情境感染,獲得生動具體的體驗的情境式沉浸;因問題引導,不斷求索的探究式沉浸;受到挑戰、競爭等激勵而進入的激勵式沉浸。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必須有吸引力,同時循序漸進,以及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再輔之以適時互動、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即時反饋,實現課內外語文活動的貫通,進一步推動學生沉浸于語文學習。
針對小學生的特點,語文教學要避免成人化傾向,要更多考慮游戲化元素設計,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在教學中激活學生的自發意識,產生外在激勵,誘發內在激勵,從而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專注度,進而沉浸于語文學習。
提升素養,增強魅力 教師自身的魅力,特別是教學語言的魅力,是學生進入沉浸式語文學習最有效的催化劑。語文教師必須錘煉教學語言,提升語文素養。就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來說,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表情達意要準確。其次,人、事、景物講述要形象。以恰當的語言為學生示范,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語言的滋養,感受語言的魅力。
教育新技術的使用也能有效增強教師的魅力,在增強教學場域、營造教學氛圍方面具有獨到優勢。新技術與教師融為一體,如有時一段唱腔、一幅刻骨銘心的畫面、一段動人的配樂、一個優雅的手勢,省去了教師語言的蒼白表達,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這是語文所賦予整個課堂的教學意蘊。在這樣一種文化場域的感染下,促使學生在不自覺地學習研究過程中,成為實踐體驗與探索的主人翁,沉浸式教學的展開便可以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孟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