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秋菊
由于數學思維活動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抽象性,會對幼兒的理解造成障礙,因此教師在組織數學思維活動中要格外注意語言的應用,尤其是問題的設計以及如何做到有效的適應性提問。數學思維活動中有效適應的提問可以促進幼兒開拓思維,多思路、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激發幼兒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找到多種多樣的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使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體現。因此,我們要學會以適宜的問題引領幼兒思維的發展。
一是提問的類型以封閉式提問較多,如“小豬數得對不對?”二是教師提問的形式單一,如“小烏龜在小鳥的哪個方向?”三是提問目的不明確,沒有指向性,如“現在有幾個人?”四是提問不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如“蘋果比梨多幾個?”
結合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適宜性提問 因為年齡原因,幼兒間的實際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設計提問的時候要充分全面地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知識發展水平等等。以大班為例,在開展找規律活動中,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排列有什么規律?”“這幅設計圖告訴我們什么?”在測量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漸進性提問的方式:“這個跑道有多長?”“你們用哪些工具可以測量一下?”在數的分解組合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提問的重點放在引領幼兒發現規律上,“咱們把10個蘋果分成兩組,你有多少種分法?”等。大班幼兒邏輯思維正處于萌芽階段,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而上述這些問題不僅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水平,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創新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發展數學思維的目的。
而對于中班的幼兒們,教師要調整自己的提問方式。例如,在數的形成活動中,教師應該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將幼兒們的注意力放到具體事物數量的變化過程上,如“熊貓家在哪里?”“他家有幾口人?”“誰是熊貓家的新成員?”“現在他家一共有幾口人?”教師的提問形式相對簡單明了,符合中班幼兒思維發展水平,同時也能做到有效地提升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
對于小班幼兒,在設計提問的問題上要依據小班孩子的思維水平,以認知和啟發為主要的目的。在比多少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情趣性的提問方式,將具體的數學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比如“每個毛毛蟲要找到一片葉子當自己家,你們看看毛毛蟲和葉子一樣多嗎?”“每個毛毛蟲都找到家了嗎?”“毛毛蟲和葉子誰多誰少?”教師的提問生動形象,且富有童趣性,不僅能夠吸引小班幼兒參與到游戲活動中,還能提升幼兒對數字和數學思維的認知,并積極思考。
緊扣活動目標合理性提問 幼兒數學思維活動提問,必須指向數學領域發展目標和正確的數學概念,這就要求幼兒園教師要熟練地掌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學習與發展中數學認知部分的內容,這樣才能使問題緊密聯系目標,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教師對不同年齡階段數學的核心經驗也要深入地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教學目標和內容、教育的原則等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因素。在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把問題進行分解,先容易后簡單,環環相扣,如此提問有利于突破活動中的重點難點,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如在“鞋子找朋友”的活動中,教師圍繞鞋子配對的認知目標開展提問:“鞋子寶寶在嗚嗚地哭,這是怎么了?”“原來是它找不到好朋友了。”“那我們要怎么幫幫它呢?”“咱們先來看看這只鞋子長什么樣子?”“我們一起幫助它找到另一個好朋友。”“你們班鞋子找到朋友了嗎?”“它的朋友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在創設的擬人情景中設計出了一個個提問,激發幼兒沉浸式參與到找朋友的游戲中,并學會了物體配對的方法。
引發幼兒思考的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提問答案多元,可以引發幼兒不同的想法,避免幼兒的盲從,促使幼兒主動地去探索、積極地思考、努力地尋找答案。教師在數學思維游戲活動中應當多設計一些具有思維指向的開放性問題,以拓展幼兒思路。
如在“搭樓房”游戲中,教師可以采用更為開放性的問題:“大家猜猜用什么材料搭建樓房最高?”“你用什么辦法知道這座樓房最高的?”“你班誰最高?”“你怎么知道的?”在“測量操場”活動中,教師提問:“你們用什么方法進行測量的?”“哪種方法容易操作?”“為什么?”由于問題較為開放,不僅能夠促進幼兒探索意識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適宜性的提問是開展幼兒教育的關鍵環節,在開展數學思維活動中,由淺入深的提問能夠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思維活動的熱情,提高幼兒自覺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起到了提升幼兒邏輯探索水平、引領幼兒創造性思考、提高幼兒創新性思維能力的作用,這是以往教師們所忽略的極其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學會在什么情境下提問,如何設計出適合幼兒思考的問題,怎樣提問才能做到教學效果最大化,是我們教師未來所要具備的技能和需要提升的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新城嘉園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