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
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探索,主要是將項目式學習情境采用混合式的實施方式,將一部分項目活動在互聯網中的平臺上實施,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推動學科的發展。也就是說,學生通過互聯網的虛擬空間進行項目式學習,并最終通過互聯網提交自己的項目成果,收獲評價,獲得學科的知識概念和原理。教師通過以上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努力尋求個性化教學的高效方法,促進教育教學改進,落實育人目標。在本學科案例中,筆者從“互聯網+”下的評價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學生品質的有效途徑。
每年北京市海淀區會針對七年級新生的學習品質進行調研,包括對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意志力和學習能力四個分量共15個維度進行調研,相關數據的分析可作為學生學習品質提升的重要依據。針對各個維度,教師會在學科教學中進行觀察與訪談,以了解結果產生的相關原因。
另外,“互聯網+”下的項目式學科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實施的一個難處就是如何實施學習成效評價。能力方面的評價與知識方面的評價相比,在實施方面較為困難。因此,可以根據問題情境,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實時評價,并可以進行實時交流與分享。
對于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這一概念來說,其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所包含的四類核心素養(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信息責任)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又是獨立的個體,是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必須具備的品格和能力。因此,我們要注重學生整體發展,包括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批判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養。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評價平臺,借助智慧課堂信息平臺,讓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及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
豐富的資源是互聯網下項目式學習的前提與保障。這里的資源分為人力資源和非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互聯網下的教師、專家等,非人力資源包括網絡信息資源,例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學案、專業學科教材資源電子版、網絡課程、微課、相關網站等。“互聯網+”下的項目式學習讓學習時空更為廣闊,讓學習反饋和反思的效能更快提高。
本次教學內容選自“數據與計算”模塊的第4章“走進智能時代”,本章的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對人工智能典型案例的剖析,了解智能信息處理的巨大進步和應用潛力,認識人工智能在信息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學生近期在特殊時期的真實生活學習環境中搜集的典型學習任務,結合“數據與計算”課程知識點,將課程內容按項目式學習理念進行項目式轉化,以真實環境中的學習內容為項目來建立課程體系。
因此本次項目選擇來源于學生現實生活同時又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將智能陪伴機器人中的搭建物體識別模塊設計與開發作為項目任務,項目從易到難逐級遞進。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借助各種數字化學習資源及信息技術工具,完成課程知識的內化、遷移及建構,在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實踐技能。
一是在實施前,要針對學生使用的互聯網學習平臺及學情進行調研,根據學生現有設備及已有知識儲備進行項目設計及實施。二是在需求功能分析環節中,學生自主進行項目式學習實踐活動,針對教師布置的項目任務中的問題展開思考,自主確定實施過程并進行項目實踐,通過項目式學習初步構建知識體系。教師在這一環節要結合課程進度確定可操作的項目主題,向學生傳達該項目的實踐要求。三是在制定設計方案、算法設計及編程調試環節,教師需要通過分析學生實時上交的階段性項目成果,借助實時反饋平臺及互聯網實時數據分析工具及時發現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問題與相關知識點結合開展個性化教學活動,讓學生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整個課堂上,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發展能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得到凸顯。四是在項目活動中,借助互聯網相關平臺及應用開展多元化的評價,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合作、交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互聯網+”學習中往往涉及跨學科的融合,教師要作為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科專家、信息的咨詢者,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起到關鍵作用。課前教師需要做好選題指導、項目規劃、教學設計、教學資源開發與整理等工作;課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開展小組協作及實時答疑,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項目評價和成果展示修改;課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或確定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總之,作為信息時代下的教師,不僅要提升自身專業知識素養,還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所創造的有利條件,通過互聯網學習前沿知識,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熟練掌握電腦、智慧課堂、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進課堂教學技術,為“互聯網+教育”助力。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